与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医大惧,用姜、
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诸医皆以为不治。余为诊之,百体无温、手足擗地、烦躁而叫号、如
有腹痛之状、当脐有动、手不可近。余乃谓曰∶是毒也!药可以治焉。知其死生,则我不知
之也;虽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亲戚许诺。乃与大承气汤,(一帖之
重十二钱)一服。不知,复与,厥冷则变为热、三服而神色反正,下利减半。服十日所,诸
证尽退。由是观之医之于事知此药,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温,大热者凉。若以厥冷
复常为热药,则大黄、芒硝,亦为热药乎?药物之寒热温凉不可论,斯可以知已。
品 考
干姜 本邦之产有二品,曰干生姜、曰三河干姜。所谓干生姜者,余家用之。所谓三河
干姜者,余家不用之。



<目录>卷下

<篇名>杏仁

内容: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考 证
麻黄汤证曰∶无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个。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曰∶形肿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胸中气塞短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喘。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个。
大青龙汤证曰∶咳喘。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个,二两而五十个之例。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者,项亦强。
走马汤证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也明矣。
互 考
杏仁、麻黄,同治喘,而有其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
以有胸满身疼二证也。《金匮要略》曰∶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为则按∶胸痹短气、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胸痹呕吐呃逆者,橘皮枳
实生姜汤主之。二方治一证,非古之道也。栝蒌实条,既辨明之,今不赘于兹也。
品 考
杏仁 和、汉无异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目录>卷下

<篇名>大枣

内容: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考 证
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胸中痛。
葶苈大枣汤证曰∶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枣为君药,一则十枚,一则十二枚。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越婢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生姜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枣皆十五枚。
甘麦大枣汤证曰∶脏躁、喜悲伤。
以上一方,大枣十枚。
小柴胡汤证曰∶颈项强。又云∶胁痛。
小建中汤证曰∶急痛。
大青龙汤证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烦躁。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疼重、烦躁。
吴茱萸汤证曰∶烦躁。
以上八方,大枣皆十二枚。
上历试此诸方。皆其所举诸证,而有挛引强急之状者,用大枣则治矣,不则无效也。且
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药,而有引痛证,斯可以为征已。
互 考
甘麦大枣汤条,有喜悲伤证,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枣以治挛引强急,用甘草、小麦以
缓迫急也。
苓桂甘枣汤条,有奔豚证,此其毒动而上冲,有挛引强急之状者,故用大枣也;生姜甘
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为则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挛引强急之状,故用大枣居多也。
为则按∶仲景氏用大枣、甘草、芍药,其证候大同而小异,要在自得焉耳。
辨 误
大枣养脾胃之说,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与
养,所主不同,一物而二义。如曾晰之于羊枣,好而食之是养也。如十枣汤,用大枣,恶而
不避,是攻也。无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则为养也。而充药物,则为攻也。十枣汤,大枣
为君,而治挛引强急,岂以为养哉?
品 考
大枣 汉种者为良。其品核小而肉浓也,不去核而锉用之。



<目录>卷下

<篇名>橘皮

内容: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考 证
橘皮竹茹汤证曰∶哕逆。(哕者呃之谓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实生姜汤证曰∶胸痹。(说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