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以上四方,人参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而旁治不食、

为则按∶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
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
木防己汤条曰∶心下痞坚,愈复发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是人参芒硝,分治
心下痞硬之与痞坚也。于是乎可见古人用药不苟也。盖其初,心下痞坚犹缓,谓之痞硬亦可,
故投以人参也。复发不愈,而痞之坚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泻心汤,脱硬字也。甘草泻
心汤,此方中倍甘草。生姜泻心汤,加生姜之汤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则此方脱硬字也明
矣。吴茱萸汤、茯苓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六物黄芩汤、生姜甘草汤,皆人参三两。而
云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综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方中,其
无人参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参之本例,用此五汤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呕吐下利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其证不具也。其云∶发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汤证也;然则
芍药、生姜、人参之证,阙也。说在《类聚方》。
白虎加人参汤四条之下,俱是无有人参之证。盖张仲景之用人参三两,必有心下痞硬之
证。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
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
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
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苓、芍药君药,而主肉 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复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
当作三两也。
辨 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
其证曰∶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
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
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己汤。而心下痞坚
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己汤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 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
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人详诸。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不发书而汉也。曰∶
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
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
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
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
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昊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
。班固《东都赋》曰∶降烟 ,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地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
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肤毫毛之
末,温缓之气也。此犹可言也。然论说之言也,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养精以谷肉果菜,
是古之道也,未闻以草根木皮,而养人之元气,盖其说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长寿,故
立无气以为极也。秦汉以降,道家降盛,而阴阳五行元气之说,蔓延不可芟,医道湮晦,职
此之由,岂可不欢哉!夫医术人事也,元气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养精以谷肉果菜,而人
参养元气,未尝有言之。由此观之,其言养元气者,后世之说也,不可从矣。
东垣李氏曰∶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