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下。火平气降。其血自止矣。出

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湿痹者。辛温能散风湿而通血闭也。肠 下痢。大肠之症。盖大肠
寒则下痢腥秽。肺与大肠为表里。辛温温肺。故大肠亦温而下痢止也。生者其性尤烈。所以
尤良。
制 方∶
炮姜同北味。敛火下行。同人参。温中益气。同生地、白芍、牛膝、归身。治产后发热。

人参、陈皮。治胃虚呕逆。同陈皮、白术、贝母、白茯。治痰疟。同人参、白术、桂枝、陈
皮。治寒疟。同人参、白术、甘草。名理中汤。治虚寒泄泻。



<目录>卷四\谷菜部

<篇名>【生姜】

内容: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
味。
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
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制 方∶
生姜取自然汁晒粉。同甘草、半夏、陈皮、白茯为末。治中焦湿郁之痰。



<目录>卷四\谷菜部

<篇名>【荆芥】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积聚气。下瘀血。除湿疽。
荆芥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
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少阳胆经。行半表半里。邪客之则往来寒热。荆芥辛温。和
解少阳。所以主之。鼠 瘰 生疮。皆少阳火郁之症。荆芥辛以达风木之气。温以发相火之
郁。郁火散而风宁。诸症平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气聚而积聚成矣。荆芥入
肝。温能行气。所以主之。肝藏血。血随气行。肝气滞。则血亦滞而瘀焉。温可行气。辛可
破血。故下瘀血也。肺者通调水道之官也。水道不通。则湿热成疽。荆芥辛能润肺。肺治则
水道通。所以除湿疽也。
制 方∶
荆芥同童便。治产后衄血。同槐花。治大便下血。同生地。治疥疮。荆芥穗末。酒服二
钱。
治中风口噤。兼治产后风噤迷闷。



<目录>卷四\谷菜部

<篇名>【薄荷】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
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贼风伤寒者中风也。风伤于卫。
所以宜辛温之味以发汗也。恶气心腹胀满。盖胀之恶气必从肝而来。薄荷入肝。温能行。辛
能散。则恶气消而胀满平也。太阴不治。则挥霍扰乱。薄荷辛润肺。肺气调而霍乱愈矣。饮
食入胃。散精
于肝。肝不散精。则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气。薄荷味辛润肺。肺润则
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气也。以气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制 方∶
薄荷同漆叶、苦参、何首乌、麻仁、荆芥、生地、蒺藜、苍术、菖蒲。治大麻风。专为
末。
蜜丸。治风热上壅。



<目录>卷四\谷菜部

<篇名>【香薷】

内容: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
阴肺
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
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传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
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制 方∶
香薷同人参、白术、木瓜、白茯、白芍、陈皮、车前。治水肿。同白术丸。治水肿。以
小便
利为效。



<目录>卷四\谷菜部

<篇名>【紫苏】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紫苏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而属金。金寒则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苏辛温温肺。肺温则下降。所
以下气。脾为中州太阴经也。肺亦太阴。肺温则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其(子)尤良。下

之性辛温气味尤甚也。其(梗)本乎地者亲下。下气尤速。
制方:
紫苏同陈皮。治感寒上气。同人参。治虚咳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