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胃
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升。阳也。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
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硬。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胸者肺之部
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
气不下降。气逆而头眩晕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
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
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
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制 方:
半夏同黄连、栝蒌实。名小陷胸汤。治心下坚。同甘草、防风、生姜。治痰厥中风。同
神曲
、南星、白术、枳实、姜汁。治风痰湿痰。同甘草。治风痰喘急。同黄芩、姜汁。治上焦热
痰。同白芍、甘草、黄芩。治身热吐泻。同瓜仁。治肺热咳。同陈皮。治痰饮。同白茯。治
水饮。同人参。治反胃。同白茯、甘草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同人参、白茯、白术、甘草
、陈皮。名六君子汤。治脾湿生痰。不思饮食。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白豆蔻】

内容:气大温。味辛。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
燥金
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积冷气。肺寒也。气温温肺。
味辛散积。所以主之。食入反出。胃无火也。辛温暖胃。故止吐逆反胃。胃中寒则不能化水
谷。肺寒则不能行金下降之令。白蔻辛温。所以胃暖则消谷。肺暖而下气也。
制 方:
白蔻同丁香、砂仁、陈米、黄土、姜汁丸。名太仓丸。治反胃。同人参、生姜、陈皮、
藿香
。治胃寒呕吐。同半夏、陈皮、生姜、白术、白茯。治寒痰作吐。同藿香、陈皮、木香。治
上焦滞气。同人参、白术、陈皮、生姜。治秋疟。胃呕不食。同扁豆、五味、橘红、木瓜。
治中酒呕吐。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白蒺藜】

内容: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
心经
。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
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痹者闭也。
喉痹。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故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
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气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独明
。火能生土。则饮食倍而肌肉长。肝木条畅。肝开窍于目。故目明。木火通明。元阳舒畅。
所以身轻也。
制 方:
白蒺藜同归身。治月经不通。同杞子、菟丝子。治肝虚。同五味、淫羊藿、杞子、海螵
蛸。
治肝虚阳痿。专为末服。治一切郁症。明二三十年之目疾。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缩砂仁】

内容:气温。味辛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姜
汁炒)
砂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涩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
阴肺
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主虚劳冷泻者。阳虚而作劳。则真气愈
耗。所以土冷而泄泻也。砂仁气温益气。味涩可以止泄也。辛温温胃。胃暖则宿食自消。赤
白泻利。肠寒积滞也。辛温散寒。味涩止泄也。腹中虚痛。腹中阳气虚而寒痛也。温以益阳
。辛以散寒。所以止之。肺主气。下气者。辛能益肺。肺平气自下也。
制 方:
砂仁同人参、陈皮、藿香、白茯、白芍、炙草。治吐泻不食。同藿香、橘红、木瓜。治
霍乱
转筋。同川附、炮姜、浓朴、陈皮、饭丸。治冷痢。连壳炒黑末。热酒下二钱。安胎止痛。
用两许炒为末。入盐三钱。汤泡冷服。治干霍乱。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姜黄】

内容:气大寒。味辛苦。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
于郁金。
姜黄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