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之七伤也。七者皆伤真阴。肉苁蓉甘温滑
润。能滋元阴之不足。所以主之也。中者阴之守也。甘温益阴。所以补中。茎。玉茎也。寒
热痛者。阴虚火动。或寒或热而结痛也。苁蓉滑润。滑以去着。所以主之。五脏藏阴者也。
甘温润阴。故养五脏。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肝得血则强。苁蓉甘温益肝血。所以强阴。
色黑入肾。补益精髓。精足则气充。故益精气。精气足则频御女。所以多子也。妇人症瘕。
皆由血成。苁蓉温滑而咸。咸以软坚。滑以去着。温以散结。所以主之也。久服。肝脾肾精
充足。所以身轻也。
制 方:
肉苁蓉同白胶、杜仲、地黄、当归、麦冬。治妇人不孕。同人参、鹿茸、牡狗茎、白胶、

仲、补骨脂。治阳痿。及老人阳衰。一切肾虚腰痛。兼令人有子。同黄 。治肾气虚。同北
味丸。治水泛成痰。同鹿茸、山药、白茯丸。治肾虚白浊。同沉香、脂麻丸。治汗多便秘。
同山萸、北味丸。治消中易饥。专用二三两白酒煎服。治老人便闭。同山药、杞子、山萸、

味、黄 、归身。治肾燥泄泻。同白芍、甘草、黄芩、红曲。治痢。



<目录>卷一\草部上

<篇名>【地黄】

内容: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地黄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
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

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
。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
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
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久服气寒益肾。肾气充所以身轻。味甘益脾。脾血旺则华面。所以不老。且先后二天交接。
元气与谷气俱纳也。
制 方:
地黄同大蓟、小蓟各半。捣取自然汁。和童便服。治血热吐衄症。同麦冬。治产后烦闷。

沙蒺藜、苁蓉、鹿茸、山茱萸、北味。治男子精寒。同白茯、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
名六味
汤丸。治一切阴虚症。同人参、远志、麦冬、枣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虚怔忡悸忘。
同黄 、川莲、黄柏、枣仁、五味、麦冬、圆肉、牡蛎。治盗汗不止。同麦冬、五味、牛膝
、杞子、车前、阿胶、天冬。治尿血。同麦冬、五味、牛膝。治下部无力。同砂仁。治胎动

血腰痛。同生姜。治产后中风。同醋炒黄 。治肠风不止。同肉桂、山药、山茱萸、丹皮、

泻、白茯。名七味汤丸。治命门火衰。同肉桂、附子、山茱萸、白茯、丹皮、泽泻、山药丸。
名肾气丸。治命门虚寒。



<目录>卷一\草部上

<篇名>【天门冬】

内容:气平。味苦。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
。延年不饥。(去心)
天门冬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寒凉之火味。入手少阴
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其主暴风湿偏痹者。燥者濡之。热者清之。着者润之也。盖风本阳邪。
风湿偏痹。发之以暴。暴病皆属于火也。骨属肾。肾属水。天冬气平益肺。肺金生水。故骨
髓强也。三虫伏尸。皆湿热所化。味苦可以祛湿。气平可以清热。湿热下逐。三虫伏尸皆去
也。久服益肺。肺清则气充。故益气。气足则身轻。气治则延年。气满则不饥也。
制 方:
天冬同麦冬、五味煎膏。治消渴。同生地、人参。滋养阴血。同生地、麦冬丸。煎逍遥
散下
。治妇人骨蒸。同生地、麦冬、白芍、鳖甲、牛膝、杜仲、续断、童便。治吐血。



<目录>卷一\草部上

<篇名>【麦门冬】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
不老不饥。(去心)
麦冬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降味和。阴也。心腹者。肺脾之分。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也。其主之者。麦冬甘平。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