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瘫,热酒下;口目 邪,羌活汤下;百节痛,独活汤下。正头风,羌活汤
下。偏头风,川芎汤下。眩晕,防风汤下。阴毒,豆淋酒下。疟疾,桃、柳枝汤下。痰喘,
葶苈汤下。久嗽,干姜、阿胶汤下;劳嗽,款冬花汤下。吐泄,藿香汤下。赤痢,黄连汤下。
白痢,干姜汤下。禁口痢,白术汤下。诸气痛,木香酒下。热痛,栀子汤下。脐下痛,灯
汤下。小肠气,川楝子汤下。膀胱气,小茴香汤下。血气痛,乳香汤下。胁痛,热酒下。噎

(龚云林《医鉴》)。



<目录>谷部第二十四卷

<篇名>谷之三

内容:(菽豆类一十四种)



<目录>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

<篇名>大豆

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禹锡曰∶原附大豆黄卷下,今分出。
【释名】 (俗作菽。时珍曰∶豆、 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 ,象荚生附茎下垂之
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广雅》云∶大豆,菽也。小豆, 也),角曰荚,叶曰藿,茎
曰萁。
【集解】《别录》曰∶大豆生太山平泽,九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种之。有黑、白二种,入药用黑者。紧小者为雄,用之尤佳。
宗 曰∶大豆有绿、褐、黑三种。有大、小两类∶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
他处,入药力更佳。又可 为腐食。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
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后下种,苗高三、四尺,叶
团有尖,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按∶《吕氏春秋》云∶得时之豆,长茎
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团。先时者,必长以蔓、
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又 胜之《种植书》云∶夏至种豆,
不用深耕。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矣。知岁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阴地,冬至
后十五日发取量之,最多者种焉。盖大豆保岁易得,可以备凶年,小豆不保岁而难得也。
\x黑大豆\x
【气味】甘,平,无毒。久服,令人身重。
岐伯曰∶生温,熟寒。
藏器曰∶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
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之才曰∶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诸胆汁良。
诜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已上
不畏也。
时珍曰∶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浓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主治】生研,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本经》)。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
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痹去肿,止腹胀消谷
(《别录》)。煮食,治温毒水肿(《蜀本》)。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日华》)。煮汁,解 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
毒及蛊毒。入药,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牛胆贮之,止消渴(时珍)。炒

,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
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藏
器)。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毒瓦斯,治风毒香港脚。煮食,治心痛
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
纳之(孟诜)。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时珍)。
【发明】颂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谷度饥。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也。
诜曰∶每食后磨拭吞三十粒,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
道也。
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
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时珍曰∶按∶《养老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
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
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
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附方】旧三十一,新三十六。
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
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