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范子计然》云
\x根\x
【修治】雷曰∶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之,从巳至未,晒干用。
【气味】辛,寒,有毒。《别录》曰∶苦,微寒。普曰∶神农、雷公∶辛,有毒;岐伯∶
咸,有毒;李当之∶大寒,大毒;扁鹊∶苦,有毒。
之才曰∶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恶大黄。
时珍曰∶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
【主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本经》)。疗哕逆,
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用(《别录》)。
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权)。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 痰疾(颂)。末,治
马疥癣(宗 )。
【发明】颂曰∶藜芦服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别本云治哕逆,其效未
详。
时珍曰∶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
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按∶张子和《儒门事亲》云∶一妇病风
痫。自六、七岁得惊风后,每一、二年一作;至五七年,五七作;三十岁
或甚至一日十余作。遂昏痴健忘,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于野中见草若葱状,采
归蒸熟饱食。至五更,忽觉心中不安,吐涎如胶,连日不止,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
困。三日后,遂轻健,病去食进,百脉皆和。以所食葱访人,乃憨葱苗也,即本草藜芦是矣。
《图经》言能吐风病,此亦偶得吐法耳。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
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诚然。
【附方】旧六,新十三。
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中风不省,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切,炒微褐色,为
末。每服半钱,
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上剜一
坑,
纳入陈醋二橡斗,四面火逼黄色)。研为末,生面丸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
方》)诸风头痛∶和州藜芦一茎日干研末,入麝香少许。吹鼻。又方∶通顶散∶藜芦半两,
黄连三分。搐鼻。(《圣惠》)
久疟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探吐。(《保命集》)
痰疟积疟∶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
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服一丸。勿用饮食。《肘后》
黄胆肿疾∶藜芦灰中炮,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效(《百一方》)。
胸中结聚,如骇骇不去者∶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如泥),藜芦(炙研)一两,蜜和
捣丸麻子大。每吞一,二丸。(《肘后》)
身面黑痣∶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汁,铜器重汤煮成黑膏,以针微刺破点之,不过三

鼻中息肉∶藜芦三分,雄黄一分。为末,蜜和点之。每日三上自消,勿点两畔。(《圣济
方》)
牙齿虫痛∶藜芦末,内入孔中,勿吞汁,神效。(《千金翼》)
白秃虫疮∶藜芦末,猪脂调涂之。(《肘后方》)
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直指》)
头风白屑痒甚∶藜芦末,沐头掺之,紧包二日夜,避风效。(《本事方》)
反花恶疮,恶肉反出如米∶藜芦末,猪脂和敷,日三五上。(《圣济录》)
疥癣虫疮∶藜芦末,生油和涂。(《斗门方》)
羊疽疮痒∶藜芦二分,附子八分。为末敷之,虫自出也。(陶隐居方)
误吞水蛭∶藜芦炒,为末。水服一钱,必吐出。(《德生堂方》)
【附录】山磁石《别录》有名未用曰∶苦,平,无毒。主女子带下。生山之阳。正月生
叶如藜芦,茎有衣。一名爰茈。
\x参果根\x
又曰∶苦,有毒。主鼠 。生百余根,根有衣裹茎。三月三日采根。一名百连,一
名乌蓼,一名鼠茎,一名鹿蒲。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马肠根

内容:(宋《图经》)
颂曰∶苦、辛,寒,有毒。主蛊除风。叶∶疗疮疥。生秦州。叶似桑。三月采叶,五月、
六月采根。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木藜芦

内容:(《拾遗》)
【释名】黄藜芦(《纲目》)、鹿骊。
【集解】藏器曰∶陶弘景注漏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