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饭三、五匙
压之,日再服。治百恶气,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与此甚相宜也。
【附录】夏台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济绝气。
弘景曰∶此药神奇乃尔,不复识用,可恨也。
时珍曰∶艾名冰台,此名夏台,艾灸百病能回绝气,此主百病济绝气,恐是一物重出也,
故附于艾后。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千年艾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小茎高尺许。其根如蓬蒿。其叶长寸余,无
尖丫,面青背白。秋开黄花,如野菊而小,结实如青珠丹颗之状。三伏日采叶曝干。叶不似
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叶成茸也。羽流以充方物。
\x叶\x
【气味】辛、微苦,温,无毒。
【主治】男子虚寒,妇人血气诸痛,水煎服之(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茵陈蒿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
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别录》曰∶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陈。
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
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
阶州一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为茵陈入药。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
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
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
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 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
茵陈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
详本草正经,惟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
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隔,去胸中烦。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
山茵陈也。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
用,更当考论尔。
曰∶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勿令犯火。
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
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
食之。后人各据方士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
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
实者。
\x茎叶\x
【气味】苦,平、微寒,无毒。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权曰∶苦、辛,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陈∶苦,凉,无毒。伏 砂。
张元素曰∶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
本经》)。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别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
之(藏器)。
石茵陈∶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大明)。
【发明】弘景曰∶《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耳。
宗 曰∶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
留热,面
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
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此药以山茵陈为本,故书
之。
王好古曰∶张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
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只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
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附方】旧二,新六。
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