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别录》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似姜而有纹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复根,殆
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阴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云,似旋复根者,
即真杜若也。
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岭南、硖州者甚好。《范
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
颂曰∶卫州一种山姜,茎叶如姜,开紫花,不结子,八月采根入药。
时珍曰∶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甄权
注豆蔻所谓 子姜,苏颂《图经》外类所谓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
杜若。唐时峡州贡之。
【修治】 曰∶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采得根,以刀刮去黄赤
皮,细锉,用三重绢袋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x根\x
【气味】辛,微温,无毒。
之才曰∶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苏颂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主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
不忘(《本经》)。治眩倒目 ,止痛,除口臭气(《别录》)。山姜∶去皮间风热,可作炸
汤。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乱腹痛
【发明】时珍曰∶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山姜

内容:(《拾遗》)
【释名】美草。
弘景曰∶东人呼为山姜,南人呼为美草。
时珍曰∶与杜若之山姜,名同物异也。
【集解】藏器曰∶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 子姜,黄色
而紧,辛辣,破血气殊强于此姜。
颂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闽广皆有之。刘恂《岭表录异》云∶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
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
之含胎花,以盐水淹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色,辛香可爱,用为 ,无以加矣。又以盐杀
治曝干者,煎汤服之,极除冷气,甚佳。
时珍曰∶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
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x根\x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谷止饥(弘景)。去恶气,温中,中恶霍
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x花及子\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下气,破冷气作痛,止霍乱,消食,杀酒毒(大明)。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高良姜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开宝本草》红豆蔻。
【释名】蛮姜(《纲目》),子名红豆蔻。
时珍曰∶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
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采根。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恭曰∶出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人呼细者为杜若,
大者,为高良姜,亦非也。
颂曰∶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
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
曰∶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叶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
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无他要使
也。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始发,初开花抽
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
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时珍曰∶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
药用者。
\x根\x
【气味】辛,大温,无毒。志曰∶辛、苦,大热,无毒。
张元素曰∶辛,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别录》)。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
(藏器)。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甄权)。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