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气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
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下宁。狂越僻谬。魇寐卒死。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脏也。发

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 。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
。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羚之性灵。而筋骨之精在
角。故又能辟恶而解诸毒。碎佛牙而烧烟。走蛇虺也。本经别录甚着其功。而近俗罕能发扬
。惜哉!时珍之论如此。但此虽能清肝及肺。若使过用久用。则更有伐生之气耳。多两角。
一角者胜。(若一边有节而疏。乃山驴山羊。非羚羊也。)锉研极细。或磨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人)泻肝膀胱火
人中白(专入肝膀胱)。即溺白 之物。故以白名。味咸气平。能泻肝经膀胱火邪。使
之尽从
小便而出。盖膀胱系溺白之故道。用此正以由其故道耳。今人病口舌诸疮。用之有效。降火
之验也。(张杲医说云。李士常苦鼻衄。仅存喘息。张思顺用人中白散。即时血止。又延陵
镇官鲁棠鼻衄如倾。白衣变红。头空空然。张润之用人中白药。治之即止。并不再作。此皆
散血之验也。)故可以治痨热消渴。痘疮倒陷。牙疳口疮等症。但仅堪以涤热清火。而不可
以言补耳。 研用。(刮取白。新瓦上 。)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人)清火降血
童便(专入膀胱。兼入肺胃肝心)。系孩童津液浊气。渗入膀胱而出。味咸气寒无毒。
为除痨
热骨蒸。咳嗽吐血。妇人产后血衄晕闷绝之圣药。褚澄遗书云。降火甚速。降血甚神。饮溲
溺百不一死。非真不死。甚言功力之优也。(又言人喉有窍。则咳血杀人。喉不停物。毫发
必咳。血既渗入。愈渗愈咳。愈咳愈渗。)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人服小便入胃。亦随脾之气上归于肺。下通水道而
入膀胱。乃寻其旧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凡人精气清者为气。浊者为血。浊之清者
为津液。浊之浊者为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味咸而走血。咸寒能伏虚热。使火不上炎。血不
妄溢。是以能疗诸血证也。凡人久嗽失音。劳渴烦燥。吐衄损伤。皮肤皴裂。人咬火烧。绞
肠痧痛。难产胞衣不下。法当乘热饮之。(薛已云。予在居庸。见覆车被伤七人。仆地吟呻
。俱令灌此。皆得无事。凡一切伤损。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俱宜服此。若胁胀。或作痛
。或发热烦燥口渴。惟服此一味。胜似他药。他药虽效。恐有瘀血。反致误人。童便不动脏
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军中多用此。屡试有效。)盖热则尚存真气。其行自速。冷则惟
有咸味寒性矣。若救阴却痨。必以童便为优。盖取混元之气。清纯而不淆杂耳!(但胃寒食
少者切忌。)今人类用秋石。虽亦能入肾除热。但经水澄火炼。真元之气全失。其功不及童
便多矣。况多服久服。则咸能走血。令血凝气滞为病。矧有阳气素虚。食少肠滑者。其可用
之为治乎?取童子十岁以下。相火未动。不食荤腥酸咸者佳。去头尾。取中间一节。清彻如
水者用。痰用姜汁。瘀用韭汁。冬月用汤温之。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下气

内容:气者人身之宝。周流一身。倾刻无间。稍有或乖。即为病矣。治之者。惟有保之养之。
顺之
和之。使之气常自若。岂有降伐其气而使不克自由哉?然河间谓人五志过极。皆为火。丹溪
谓人气有余便是火。则是气过之极。亦为人身大患也。是以气之虚者宜补。气之降者宜升。
气之闭者宜通。气之郁迫者宜宽。气之郁者宜泄。气之散者宜敛。气之脱者宜固。气之实而
坚者。则又宜破宜降宜下而已。盖气之源。发于肾。统于脾。而气之出。由于肺。则降之药
。每出于肺居多。而肾与脾与肝。止偶见其一二而已。如马兜铃非因入肺散寒清热。而降其
气乎。苏子非因入肺宽胸消痰。止嗽定喘。而下其气乎。杏仁非因入肺开散风寒。而下其气
乎。枇杷叶非因入肺泻热而降其气乎。葶苈非因入肺消水而下其气乎。桑白皮非因入肺泻火
利水而通其气乎。旋复花非因入肺消痰除结而下其气乎。栝蒌花粉。非因入肺消痰清火。而
下其气乎。续随子非因入肺。而泻湿中之滞乎。枳壳非因入肺宽胸开膈。而破其气乎。若在
枳实降气。则在胸膈之下。三棱破气。则在肝经血分之中。赭石则入心肝二经。凉血解热。
而气得石以压而平。郁李则入脾中下气。而兼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