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吐痰。(如溺
闭症见气喘面赤有斑。用杜牛膝浓煎膏饮。下血一桶。小便通而愈。又不省人事。绞汁入好
酒。灌之即苏。以醋拌渣敷项下。惊风痰疟。服汁能吐痰涎。喉痹用杜牛膝捣汁。和米醋半
盏。用鸡翅毛蘸搅喉中以通其气。)较之川牛膝。微觉有别。牛膝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
润者良。下行生用。入滋补药酒蒸。恶龟甲。畏白前。忌牛肉。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滋水

内容:(灌木)滋肾水滑肠胃
枸杞(专入肾。兼入肝)。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
因于肾
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熄。故能明目强筋。是明指为滋水之味。故书又载能
治消渴。(时珍曰。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
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今人因见色赤。妄谓枸杞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
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若以色赤为补阳。则红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补阳而曰
活血。呜呼!医道不明。总由看书辨药。不细体会者故耳。试以虚寒服此。不惟阳不能补。
且更见有滑脱泄泻之弊矣。可不慎欤?出甘州红润少核者良。根名地骨皮。另详于后。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滋水

内容:(灌木)滋肾阴过服骨痿
楮实(专入肾)。书言味甘气寒。虽于诸脏阴血有补。得此颜色润。筋骨壮。腰膝健。
肌肉充
。水肿消。以致阴痿起。阳气助。是明指其阳旺阴弱。得此阴血有补。故能使阳不胜而助。
非云阳痿由于阳衰。得此可以助阳也。若以纯阴之品可以补阳。则于理甚不合矣。况书又云
骨鲠。可用楮实煎汤以服。及纸烧灰存性调服。以治血崩血晕。脾胃虚人禁用。久服令人骨
痿。岂非性属阴寒。虚则受其益。过则增其害之意乎?软骨之说。未尝不是。取浸水中不浮
者酒蒸用。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滋水

内容:(乔木)润燥利窍滑肠赤榆皮
榆白皮(专入胃大小肠)。与冬葵子性皆滑利。味亦相同。故五淋肿满及胎产不下。皆
宜服此
以治。(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服
之。取利关节故也。)但榆有二种。曰赤曰白。白榆皮服能止喘除咳而使人睡。较之赤榆皮
之除邪气。稍有不同。然其滑利则一。若脾胃虚寒。服之恐损真耳。(李时珍曰。本经所谓
久服轻身不饥。苏颂所谓榆粉多食不损人者。恐非确论也。)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滋水

内容:(麻麦稻)润燥滑肠去风解毒
胡麻(本经名巨胜子。千金名乌麻子。即黑芝麻。专入脾肺。兼入肝肾)。本属润品。
故书载
能填精益髓。又属味甘。故书载能补血暖脾耐饥。(抱朴子云。用上党胡麻三斗。淘净。甑
蒸令气遍。日干。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洗净。炒香为末。白蜜枣膏
为丸。服之能令不饥。)凡因血枯而见二便艰涩。须发不乌。风湿内乘。发为疮疥。(《千金
方》
。用乌麻丸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为丸。服之能令白发反黑。圣惠方热淋茎痛。用乌麻子蔓
荆子各五合。炒黄绯袋盛。以井花水三升。每食煎服一钱。河间曰。胡麻入肝益血。风药中
不可阙。)并小儿痘疹变黑归肾。(钱氏用赤芝麻汤送百祥丸。)见有燥象者。宜以甘缓滑利
之味以投。若使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麻油甘寒。滑胎利肠。凡
胞衣不下。用蜜同煎温服。暨血热痈肿恶疮癣疥。用此煎膏以治。(凉血解毒。止痛生肌。)
皮肉俱黑者良。(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
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浓油少。但所食尔。不堪入药。)出于胡种大
宛者尤佳。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滋水

内容:(麻麦稻)润燥滑肠
火麻仁(专入脾胃大肠)。即今作布火麻之麻所产之子也。与胡麻之麻绝不相似。味甘
性平。
按书皆载缓脾利肠润燥。如伤寒阳明胃热。汗多便闭。治多用此。盖以胃府燥结。非此不解
。(汪昂曰。胃热汗多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约有麻
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
。)更能止渴通乳。及妇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