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以凉血,则热变为凉,而阴寒结于肠胃,将腹痛之症生,反
致血崩下血而不可止,犹以为地榆之少也,更佐之以凉血之药,热必至死亡而后已,良可叹
也!
或问地榆治大肠之血,实有奇功,新久皆可用之否?曰∶不可也。大肠有火,则新旧皆
宜;
无火,则新旧皆忌,此言其常也。大肠前有火而后无火,则前宜而后不宜;久无火而暂有火
,则久当忌而暂不宜忌,此言其变也。审常变而察可否,岂特用地榆一味为然哉。
或问地榆凉大肠之血,单用一味,往往见功,而合用他药,反致无效,何也?盖单用一
味,
则功专而效速,合用他药,未免拘牵矣。倘所用他药尽入大肠之经,则调和于寒热之间,赞
襄气血之中,功既速成,而身亦甚健。惟其所用之他药,非尽入于大肠经之味,则彼此异宜
,上下违背,安能奏功乎。可见用药贵纯而不贵杂,不在单用与不单用也。
或疑地榆凉血,何以能止也?不知地榆亦能补血也,倘徒凉血,则血正不能骤止,惟其
凉血
又兼补血,所以单味亦成功耳。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耳实(即苍耳子)

内容:耳实,味苦、甘,气温,叶苦、辛、微寒,俱有小毒。善解大麻风之毒,余病禁用。
各《
本草》称其效,皆不足信也。盖此物最利关节,凡邪物在脏腑者,服之无不外出。大麻风之
毒,正苦其留于脏中,必借此引出于皮毛。他病原非脏毒,何必借重。况 耳子与叶,散尽
真气,乌可轻服哉。若大麻风,亦畏散其气,然受毒甚炽,有病则病受之,尚不至十分尽耗
,故用之无妨。然亦必入之活血、凉血之药中始得,非单用一味可恃之而取效也。
或问苍耳子,他病亦有用处,如治汗斑之去风,脚膝之去湿,未尝无效,而子只言其治
大麻
风,毋乃太过乎?非过也,苍耳子实只可治大麻风,而不可治他病。如汗斑,细病也,何必
用此以耗元气。脚膝,下病也,何必用此升散。舍可用之药,而求之不可用之草,此世用药
之好奇,非吾论之太过也。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茜草

内容:茜草,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胃、脾二经。止下血崩漏,始跌折损伤,散瘀
血。
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体黄成疸,皆能治之。但只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
药以
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后,虚语耳,吾未见其功
也。
或问茜草色红,何以止血?夫茜草本行血之药,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当
血之
逆行
也,少拂其性,而其势更逆。茜草之色与血色相同,入之血中,与血相合而同行,遂能引之
归经,而相忘其非类,此治法之功也。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
再沸。否则,血症未尝有不再发者也。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夏枯草

内容: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入肺、脾、心三经。专散痰核鼠疮,尤通心气,头
目之
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世人弃而不收,谁知为药笼中必需之物乎。夫肺气为邪所壅,则清
肃之令不行,而痰即结于胸膈之间而不得散。倘早用夏枯草,同二陈汤煎服,何至痰核之生
。心火炎上,则头目肿痛,而痰即结于胸膈而成痞。早用夏枯草,入于芩、连、天花粉之内
,何至头痛目肿乎。盖夏枯草直入心经,以通其气,而芩、连、花粉之类,得以解炎上之火
也。尤妙心火一平,引火下生脾土,则脾气健旺,而痰更消亡,鼠疮从何而生乎,《本草》
只言其破症坚、消寒热、祛湿痹,尚未深知夏枯草也。
或问夏枯草,近人亦知用之,但不能入之汤剂之内也,今欲用之,不知多寡宜若何耳?
夫夏
枯草,阴药也,阴药宜多用以出奇,而不可少用以待变也。



<目录>卷之三(角集)

<篇名>百部

内容:百部,味甘、苦,气微温而寒,无毒。专入肺经,亦入脾、胃。止肺热咳嗽上气,治传
尸骨
蒸,杀寸白蛔虫。洗衣除虱,烧汤洗牛马身,虱不生;烧烟薰树木,蛀虫即死;人家烧烬,
尽逐蠓蝇。此物杀虫而不耗气血,尤有益于人。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于参、茯
、、术、归、芎同用为佳。大约用百部自一钱为始,可用至三四钱止,既益肺、胃、脾之
气,又能杀虫。倘痨病有传尸之虫者,须用地骨、沙参、丹皮、熟地、山药共用为妙矣。
或问百部,杀虫之药未有不耗气血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