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切如豆许大。稀布袋盛贮。投乌豆水
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湿蒸之。从巳至亥。曝干出毒。庶无妨损。忌铁器及牛乳。)
【主治】
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补三焦命门之火。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何首乌

内容:(采深山重大者佳。以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用黑料豆以水泡过。砂
锅内铺豆一层。首乌一层。层层铺尽。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如此九次乃用。)
【气味】
苦涩微温无毒。足厥阴少阴药也。
【主治】
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白者入气分。赤者入
血分。凡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
血益肝。固精益肾。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久服令人有子。
忌(诸血 无鳞鱼 萝卜 地黄 葱 蒜 铁器)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苏子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肺气喘急。除寒温中。益五脏。破症结。消膈宽肠。发散风气。与叶同功。亦不宜
过服。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淡豆豉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阴中之阴也。
【主治】
伤寒头痛。懊 不眠。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下气调中。兼时疾瘟毒。发 呕逆。
盖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而发汗。得盐而能吐。得酒而治风。得薤而治痢。
得蒜而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香

内容:【气味】
辛平无毒。阳也浮也。
【主治】
香本治膀胱之药。以其先丙。故入小肠而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壬。又手
足少阴二药。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壬与丙交也。又曰小 香性平。理气开胃。大 香性
热。暖丹田补命门不足。俱入手足太阳少阴经。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麻仁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入手阳明足太阳之药。
【主治】
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其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属于燥。
用之可以通润。脾苦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黄

内容:【气味】
甘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命门之剂。
【主治】
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去肌热疮疡。排脓止痛。壮脾胃。去诸经之痛。除虚热。得
防风其功愈大。护周身皮毛腠理间虚。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敛之。为表药。补三焦。实胃气
。治伤寒尺脉不至为里药。故凡内伤其饮食。脾胃胀满。发热恶寒。吐泻怠卧。神短脉微者
。当以人参为君。黄 为臣。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则当以黄 为君。人参为臣

恶(白藓皮 鳖甲)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菟丝子

内容:(凡用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如不尽者。再浸曝捣。)
【气味】
辛甘平无毒。
【主治】
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养肌强阴。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明目轻身延
年。补肝脏风虚。禀中和凝正阳之气。一茎从树感枝而成。从中脊上阳结实。故专补人卫气
。助人筋脉。明目去风。肾部之要剂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杏仁

内容:【气味】
甘苦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咳逆上气。润肺消食积。散滞结。王氏治伤寒气上逆喘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
若气不上喘逆者。减杏仁陈皮。明乎其泻肺也。又东垣云。杏仁下喘。用以治气。桃仁止狂
。用以治血。二仁虽俱治大便之秘。然昼之难。便属阳气之不和。夜之难。便属阴血之不润
。又当知杏仁之专行气分也。又脉浮在气。用杏仁而佐以陈皮。脉浮在血。用桃仁而佐以陈
皮。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
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秦艽

内容:(以布拭去黄白毛。用童便浸一宿。晒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