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
收散气止嗽。补元气不足。止泻痢。生津液。止渴壮水。镇阳强阴。益男子精。明
目暖水脏。凡黄昏喘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唯五味子能敛而降之。或以其食之
多致虚热者。辄云用治肺之虚寒。则更不取其除热之说。岂知其能收肺气。即是除热。补肾
之功。即是暖水脏之功也。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为
良耳。又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汤。以益肺金之气。盖五味子之酸能泻丙火而益庚金也。仲景
八味丸用此述类形象为肾气丸。总以五味悉具。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
宫而益脾胃。在上则滋源。在下则益水也。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桂枝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经。(即取木桂之最薄者。去其粗
皮是也。)
【主治】
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止烦发汗。去皮肤风湿。泄奔豚。散下焦蓄血。利肺气。
疗痛风。横行手臂。或曰本草言桂枝能止烦出汗。故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之症。凡数处皆
用桂枝汤。此与本草之义甚相符合。又云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则桂枝又所禁
用。而仲景伤寒有汗多之症。凡数处每用桂枝甘草汤。此又似用桂枝以闭汗也。其说何以辨
之。盖太阳中风。阴弱而汗自出。此为卫实荣虚。故发热汗出也。又太阳病非中风。而发热
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而阴虚阳必凑之也。皆用桂枝汤以发其汗。乃调其荣气。则卫气自
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然则桂枝汤下发汗之发字。当
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症。必以麻黄开发腠理而出其汗也。则凡仲景之用桂枝汤
以发汗者。其症必皮肤疏泄。自汗脉浮缓。风邪干于卫气者。为对症之剂。其汗多而用桂枝
甘草汤者。盖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当补其母。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
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土中之木而固脾。使以姜枣以通行脾之津液。如
是而荣卫无不调和矣。荣卫既和。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明乎此。而
仲景之治伤寒有汗。用桂枝不令重发其汗者。是解肌之妙用也。若太阳中风。腠理致密。荣
卫邪实。津液禁固。其脉浮紧。发热而汗不出者。则属麻黄症。不可以桂枝为能发散解肌利
关节而误用之也。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肉桂

内容:【气味】
甘辛大热有小毒。阳中之阳浮也。去其外之粗皮。是为肉桂。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

【主治】
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

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痫。故
凡小儿惊风及泄泻。并用五苓散以泄丙火。渗土湿。内用肉桂者。抑肝风而扶脾土也。医录
云。有人患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
。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也。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川芎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之药。又入手足厥阴气分。
【主治】
中风入脑头痛。面上游风。治一切面。一切气。一切血。破宿血。养新血。长肉
诸疮疡及排脓。凡郁在中焦。须开提以升其气。解诸郁而通阴阳者。非川芎不为功。凡血痢
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也。若助清阳之气而能令气行血调者。非川芎而谁济。但单服
过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恐金来贼木。故有暴亡之患。若配合得宜。定无此害。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续断

内容:【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妇人崩漏。子宫冷。腰痛。关节缓急。入平
胃散治痢尤效。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白术

内容:【气味】
甘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阳少阴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六经。(用乳
汁润之。以制其性。脾病以陈壁土炒过。窃土气以助脾也。)
【主治】
温中去脾胃湿。除脾胃热。强脾胃气。进饮食。和脾胃以生津液。止肌热。治四肢
困倦。目不能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必须白术以逐
水益脾。非白术不能去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