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牵牛子

内容:(一名草金羚。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
丑。盖以丑属牛也。)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治 癖气块。利大小便。除虚肿。落胎。治腰
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和山茱萸服去水病。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逐痰消饮。
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牵牛乃感南方热火之化以生。若病湿极盛。湿气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令湿去而气得周流可也。今人不问有湿无湿及湿之极与否。但
遇伤食或有热症。即用牵牛克伐之药。暗蚀人之元气而不知耶。嗟夫。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萱草

内容:【苗花】【气味】
甘凉无毒(萱属水性。下走阴分。)
【主治】
煮食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消食利湿热。作菹利胸膈。安五脏。令好欢
乐无忧。轻身明目。
【根】【主治】
沙淋。下水气。酒疸黄色遍身者捣汁服。大热衄血。研汁一大盏。和生姜汁
半盏细呷之。吹乳乳痈肿痛。 酒服。以滓封之。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香附子

内容:【气味】
甘微寒无毒。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入足厥阴手少阳经。能兼行十二经八脉气
分。(盐便酒醋各从本方制用。)
【主治】
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本草不言治崩漏。方中用治之者
。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乃以血药引至气分而生血。令阳生阴长之义也。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侧柏叶

内容:(凡用 去两畔并心枝丫。用糯泔浸七日。以酒拌蒸一伏时。每一斤用黄精自然汁十
二两浸焙。又浸又焙。待汁干用之。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从本方。)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治冷风历节疼痛。
止尿血。炙 冻疮。烧取汁涂头黑润鬓发。敷汤火伤。止痛灭瘢。服之疗蛊痢。作汤常服。
杀五脏虫。益人。柏属阴与金善守。故采其叶随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气。此补阴之要药

其性多燥。久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所
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于此也。
畏(羊蹄草 菊花)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地肤子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膀胱热。利小便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
散恶疮疝瘕。强阴。治阴卵 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
补气益力。夫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苗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捣汁服。主赤白痢。烧灰亦善。煎水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主大肠泄泻。和气涩
肠胃。解恶疮毒。煎水日服。治手足烦疼。利小便诸淋。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山豆根

内容:(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
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
效。)
【气味】
甘寒无毒。(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
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含之咽汁。解咽喉

毒极妙。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
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白藓(根皮)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又气寒善行。味苦性燥。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
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只施之疮科浅矣。
【主治】
头风黄胆。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
。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