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火盛气壮之人。麦门冬为补髓通肾气滑泽肌体之对剂也。气弱胃寒者
不可过饵。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牡丹皮

内容:(凡采得、以铜刀劈破、去骨、用酒拌蒸、日中晒干用。)
【气味】
辛寒无毒。阴中微阳。入手厥足少阴经。
【主治】
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妇人冷热血气。排脓通经。凉骨蒸。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
阴胞中之火。肾气丸用之。治神气之不足。犀角地黄汤用之。治肠胃之积血及吐血衄血。
畏(贝母 大黄 菟丝子) 忌(胡荽 蒜)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红蓝花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润燥止痛
。散肿通经。凡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
经水。其性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又辛而甘。为肝经血分之药。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苏木

内容:【气味】
甘咸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
破血。产后血胀。消痈肿扑损瘀血心腹搅痛。及经络不通。乃三阴经血分药也。少
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栀子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轻清上行。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
【主治】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心中烦闷。除时疾热利五淋。通小便。治心烦懊 不得眠。
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祛肝胆屈曲之火使之下行。凡心痛稍
久。若温散之。反助火邪。栀子泻三焦之火。清胃脘之血。使邪易伏而病易退也。然本草不
言栀子能吐。而仲景用为吐药何也。盖栀子本非吐药。因邪气在上拒格而不纳食。令上吐则
邪因以出。所谓高者越之也。又栀子非利小便之药。而本草言能通利小便者何也。盖膀胱津
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栀子能导肺邪。肺清则化行。乃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先
入中州故也。故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又反复颠倒心中懊 。以栀子豉
汤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之寒而有毒。反用栀子之虽寒而无毒者。乃祛胃中之热气也。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桃仁

内容:【气味】
苦甘平无毒。沉而降。阴中之阳。入手足厥阴经血分。
【主治】
热入血室。泄腹中滞血。除皮肤血热燥痒。行皮肤凝聚之血。伤寒八九日。内有蓄
血。发热如狂。小腹满。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燥谵语者
。仲景俱以抵当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总以桃仁之苦可以泄滞。破血以生新血也。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连翘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轻清而浮升。阴中阳也。入手足少阳手阳明经。又入手少阴经。
【主治】
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为疮家圣药。疮疡瘤瘿结核。治有神功者。以其状似人
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胞络气分主药也。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地榆

内容:【气味】
苦微寒无毒。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分。
【主治】
肠风下血。泻血下血。疗妇人乳疾七伤带下。治下部脓血水泻。白痢不可轻使。热
血痢间多用之。
恶(麦门冬 雄黄 伏丹砂 硫黄)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石膏

内容:【气味】
辛微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气分。
【主治】
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
中暑潮热牙痛。凡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
重之剂同散之。乃得去阴阳之邪。和荣卫之气。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之使。以苦甘散热而
直达肌表也。又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
。自汗头痛。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必用辛寒以清肺气。仲景之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
诸症者。则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汤症。及脾胃虚劳形体病症。初得之时与此症亦同。俱不宜
服之。若不识而误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