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薤同食



<目录>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

<篇名>菜之草

内容:\x小毒 植生\x
苦耽苗子主传尸伏连鬼气疰忤邪气腹内热结目黄不下食大小便涩骨热咳嗽多睡劳乏呕逆
痰壅 癖痞满小儿无辜 子寒热大腹杀虫落胎去蛊毒并煮汁服亦生捣绞汁服亦研敷小儿闪癖
(名医所录)【名】洛神珠 王母珠 皮弁草【苗】(图经曰)苗高二三尺实作包如撮口袋中

子如珠生青熟赤关中谓之洛神珠又谓之王母珠一名皮弁草又有一种小者名苦 也按衍义云此
与酸浆同种今复出于此盖其性味不同及治疗有别而然也【地】(图经曰)生故墟垣堑间今在

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三月取苗秋取实【收】阴干【用】苗实【味】苦【性】寒泄
【气】
味浓于气阴也【制】煮汁或生捣用



<目录>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

<篇名>菜之草

内容:\x丛生\x
苦苣除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睡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又取汁滴痈上立溃碎茎叶敷蛇咬
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今人种为菜生食之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霍乱后胃气逆
烦生捣汁饮之虽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发痔疾(名医所录)【名】扁苣 白苣
【苗】
(本经云)苦苣即野苣也春生苗叶青绿色其茎折之有白汁堪作菜茹亦可生食又有野生者名扁

今人家常食为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尝植野苣以供厨馔也【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山郭处
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夏取茎叶秋取根【收】阴干【用】茎叶及根【味】苦【性】

泄(一云寒)【气】味浓于气阴也【臭】腥【制】为末或生捣汁用【治】(疗)(衍义曰)捣
汁敷
疔疮



<目录>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

<篇名>菜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苜蓿主安中利人可久食(名医所录)【苗】(陶隐居云)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江

人不甚食以其无味故也外国别有苜蓿草以疗目疾盖非此类(衍义曰)唐李白诗云天马常衔苜

花是此陕西甚多以饲牛马嫩时人亦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人大小肠有宿根刈讫又生其根酷似
黄故土人采之以乱黄 也【时】(生)春生苗(采)夏秋取【收】阴干【用】茎叶及根【色】
绿【味】苦【性】平泄【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腥【治】(疗)(唐本注云)茎叶根治

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捣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日华子云)去腹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

(孟诜云)患疸黄人取根生捣绞汁服之良又利五脏洗去脾胃间邪气及诸恶热毒(补)(孟诜
云)能




<目录>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

<篇名>菜之草

内容:\x无毒 散生\x
荠主利肝气和中○实主明目目痛(名医所录)【苗】谨按荠春生最先以诸菜似菠菜小而

地散生叶有锯齿而青绿有毛其根色白二月抽苔高尺许茎有小叶三月开细白花结三尖荚子四月
成实其叶霜后则微赤而经冬不凋也【地】处处有之【时】(生)春生新叶(采)四月八日取
实【收】
阴干【用】子及根叶【质】类菠菜而小【色】青绿【味】甘【性】温【气】气之浓者阳也【
臭】香【主】散风毒消瘴翳【治】(疗)(药性论云)子治目青盲不见物○根叶烧灰能治赤白

极效(日华子云)荠菜利五脏○根治目痛(孟诜云)子治眼疾(别录云)根汁治暴赤眼疼痛
碜涩点
目中效(补)(药性论云)五脏不足【禁】患气人食其子动冷疾及不可与面同食令人背闷服
丹石
人亦不可食之



<目录>卷之三十八\菜部上品

<篇名>菜之草

内容:\x微毒 丛生\x
罗勒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食又疗齿根烂疮为灰用甚良不可过多食壅关节涩营卫令
血脉不行又动风发气患 取汁服半合定冬月用干者煮之○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颗致目中少
顷当湿胀与物俱出又疗风赤眵泪○根主小儿黄烂疮烧灰敷之佳(名医所录)【名】兰香 王

菜【苗】(陶隐居云)术家取羊角马蹄烧作灰撒于湿地遍踏之即生罗勒俗呼为王母菜食之益

此有三种一种堪作生菜一种叶大二十步内闻香一种似紫苏叶也【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近处
皆有之【时】(生)无时(采)无时【收】阴干【用】茎叶实根【味】辛【性】温散【气】
气之
浓者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