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三十六种冷病气发痼疾不可与川附子同服又不可与瓠子同食能发冷病发即黍酿汁饮




<目录>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腐婢(出神农本经)主 (音皆)疟寒热邪气泄利阴不起病酒头痛(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止消
渴(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小豆花藿(叶名也)【苗】(图经曰)腐婢即赤小豆花也陶隐
居以
为海边有小木状似栀子气作臭腐土人呼为腐婢唐本注云腐婢山南相承呼为葛花然则三物皆有
腐婢之名乃异类同名耳今据别说云腐婢今既收在谷部当是小豆花也设有别物同名名随部分不
必多辩此说与图经相合诚为赤小豆花也明矣【时】(生)春生苗(采)夏月取【收】阴干【用】
花【色】粉红【味】辛【性】平散【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臭【主】 疟泄痢【治】

丹毒热
肿(别录云)小豆藿一把捣汁服止渴小便利复作淋○小豆止失血【合治】合酒渍皮治心腹恐

解】能消酒毒



<目录>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x
酱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汤及火毒(名医所录)【地】(陶隐居云)酱多以大豆与面
KT
作而成但纯麦者少今此当是豆者亦以久久弥妙又有肉酱鱼酱皆呼为KT 不入药用(唐本注)
榆仁酱辛美芜荑酱大美虽有少臭亦辛好也其豆面作者乃世之常用今处处有之而入药以陈久者
为良【用】豆面作者良【色】赤【味】咸酸【性】冷利【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治】
(疗)(唐本注云)榆仁酱利小便○芜荑酱杀三虫(日华子云)酱敷蛇虫蜂虿等毒(食疗云)
酱治小
儿无辜○榆仁酱杀诸虫并心腹恶气(别录云)酱汁主飞蛾入耳滴入耳即出【禁】榆仁酱不宜

食多食落发妊娠不可以豆酱合雀肉同食令儿面黑【解】杀百药一切鱼肉菜蔬蕈毒



<目录>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x
陈廪米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名医所录)【苗】(图经曰)陈廪米即粳粟二米以廪军人

是也(衍义曰)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

令人自利煎煮亦无膏腻也与本经所说稍有戾焉(陈藏器云)凡热食即热冷食即冷假以火气故

体自温平吴人以粟为良汉地以粳为善亦犹吴 郑缟盖贵远贱近之义焉确论其功粟居前也
【收】仓贮【用】陈久者佳【色】黄【味】咸酸【性】温软【气】味浓气薄阴中之阳【臭】
香【主】补五脏止泄痢【治】(疗)(陈士良云)平胃口止泄泻暖脾去惫气宜作汤食(食疗云)

作干饭食之止痢研取汁服止卒心痛(别录云)作 食之除烦热下气调胃(补)(日华子云)
补五脏
涩肠胃(食疗云)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

气【合



<目录>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罂子粟主反胃胸中痰滞及丹石发动不下食和竹沥煮作粥食之极美○粟壳性涩止泄痢涩肠
(名医所录)【名】象谷 米囊 御米 囊子【苗】(图经曰)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作瓶

似(音哮)箭头中有米极细人家园庭多莳以为KT 种之甚难圃人隔年粪地九月布子涉冬

春始生苗极繁茂不尔种之多不出出亦不茂俟其瓶子焦黄则采之(衍义曰)罂子粟其花有四叶

有多叶者其子一罂数千万粒如葶苈子而色白其壳性涩固有涩肠敛肺之功然久嗽久痢者用之固
有若初患而用之太早则邪气收敛不得外泄其疾愈甚正谓不徒无益而又害之也【地】(图经曰)
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秋取实【收】晒干【用】子及壳【质】

葶苈子【色】白【味】甘【性】平缓【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朽【制】子研细壳去y
蒂醋炒入痢药用或蜜炙用之【合治】合竹沥作粥大佳能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及丹石
发动然性寒利大小肠不宜多食食过度则动膀胱气○白罂粟米二合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
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治反胃不
下饮食○研子以水煎加蜜为罂粟汤服丹石人甚宜饮之



<目录>卷之三十七\米谷部下品

<篇名>谷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