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性】平【气】
气浓于味阳也【臭】朽【助】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反】恶五参龙胆【制】煮汁或炒入药
用【治】(疗)(日华子云)黑豆调中下气通关脉(陈藏器云)大豆生服半两除心胸烦热去热
风恍
惚煮食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孟诜云)大豆煮饮服除胃中热痹肠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

聚内寒(蜀本云)大豆煮食疗温毒水肿(别录云)黑豆叶捣敷蛇蛟处○大豆汁涂小儿火疮及
小儿
斑疮豌豆疮并服汁(补)(陈藏器云)大豆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去风不忘【合治】
黑豆
五升合酒一斗半看酒紫黑色去豆饮之破血去风除气防热产后两日尤宜服如中风口噤加鸡白屎
二升和熬投酒中服神效○大豆炒令烟未断乘热合酒中服疗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豆炒黑
乘热合酒中渐渐饮之去贼风妇人产后冷血○大豆合桑柴灰煮汁服下水鼓腹胀○大豆一升合青
竹算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和水煮熟日夜服疗卒失音○大豆合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毒瓦斯○
大豆合饭捣涂疗一切毒肿【禁】豆腐多食动气【解】金石诸药毒杀乌头附子毒【忌】猪肉



<目录>卷之三十五\米谷部中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x
大豆黄卷(出神农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以上朱字神农本经)五脏胃气结积益气止毒
去黑
润泽皮毛(以上黑字名医所录)【苗】(图经曰)黄卷是以生大豆为 待其芽出是也方书
名黄
卷皮今蓐妇药中用之【地】(图经曰)处处有之【时】(生)无时(采)无时【收】曝干【用】
【色】黄【味】甘【性】平缓【气】气浓于味阳也【臭】腥【制】以大豆不拘多寡先以井水
淘净堆置筐内筐口封罨蒲草外以缸覆之令其温暖每日频频汲水灌溉候其发 取出晒干用之
【治】



<目录>卷之三十五\米谷部中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赤小豆(出神农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以上朱字神农本经)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
便吐
逆卒 下胀满(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脱气藿(叶名)【苗】谨按人家园圃多种之春布子

熟地而生苗高二三尺作丛茎叶俱青绿色而微有毛四五月间开红白花随着长荚每荚生子五七枚
至秋叶黄时摘其荚而取其实也其实驴食则脚轻人食则体重耳【地】(图经曰)生江淮间今处

有之(
实【质】
类白豆而红小【色】赤【味】甘酸【性】平缓【气】气味俱薄阴中之阳【臭】腥【主】利水
道消痈肿【治】(疗)(图经曰)消水肿从脚入腹煮烂取汁温渍膝下若已入腹但服豆勿杂食患

气人以豆置袋中足下朝夕展转践踏即瘥诸肿毒欲作痈疽者水和末涂便消散毒瓦斯(药性论云)

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及缩气行风疗水气能令人美食○汁洗
小儿急黄烂疮(唐本注云)叶止小便数去烦热(日华子云)豆粉消烦排脓(衍义曰)花疗宿
酒渴病
炒(补)(药性论云)健脾胃(日华子云)豆粉补血脉○叶食之明目【合治】合桑白皮煮食
疗湿气
痹肿○合通草煮食下气○作末合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以豆五合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
一条同水煮豆烂去药等空腹取豆细嚼及徐啜汁令尽疗水气香港脚肿消勿服○作末合鸡子白涂丹
毒即消○作末合葛花末服饮酒不知醉○作末合醋敷疽初发【禁】逐津液抽肌肉久食令人枯瘦
【解】诸肿热毒



<目录>卷之三十五\米谷部中品

<篇名>谷之草

内容:\x有毒\x
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名医所录)【名】长春酒 清酒 灰酒 地黄酒 糟下酒 白
酒苦酒 饼子酒 葡萄酒 粳酒 糯酒 四夷酒 秫黍酒 蜜酒 煮酒 桑椹酒 鹿头酒
紫酒 豉酒 麻姑酒 羔儿酒 姜酒 金酒 东阳酒 社坛余胙酒 小豆曲酒 醇酒 新熟
无灰酒 香药曲酒 豆酒 秋露白 醴(甜酒也)○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

酿浸作酒今不悉载○谨按酒为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之物也品类甚多饮家但尚其味适口罔顾入药
何如多饮未有不作疾者盖此主行药势损益兼行用之最宜斟酌所以入药修制惟糯米白曲造者为
正也按汤液本草云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缓为引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味淡
者仅利小便而已考之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水昔三人晨行遇大寒食粥者病腹空者死饮酒者
安明其性热独冠群物也虽然余月晨行亦宜饮之盖春月百毒蛰动夏月暑热外凌秋月湿气相搏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