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大【色】
生青熟黄赤【味】甘【性】大寒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主】清胃热止烦渴
【治】(疗)(图经曰)核作涂面药(日华子云)皮作汤消酒渴【合治】皮末合酒服疗产后肌
浮○皮末合盐水煎服治酒毒或醉昏闷烦渴【禁】多食令人脾冷发痼癖大肠泄多食令人肺躁冷
中发 癖脾肾冷人食其肉多致脏寒或泄利发阴汗【解】丹石毒



<目录>卷之三十三\果部中品

<篇名>果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甘蔗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名医所录)【名】昆仑蔗 荻蔗 竹蔗【苗】(图经曰)

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者谓荻蔗一种似竹粗长者谓之竹蔗又广州出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
长丈余今江泽闽广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人取笮汁以为沙糖是也(陶隐居云)蔗有两种赤色

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岭南为胜并煎为沙糖今江东甚多而劣于蜀者味亦甘美【地】(图经
曰)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今江浙闽广蜀川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八月九月取
茎【用】
茎【色】赤白【味】甘【性】平缓【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香【主】除热止渴【治】
(疗)(日华子云)利大小肠下气痢消痰除心烦热(别录云)捣汁服主发热口干小便涩(补)
(日华
子云)补脾益气【合治】捣汁七升合生姜汁一升相和为三服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旋旋
吐者【禁】不可共酒食令人发痰【解】酒毒



<目录>卷之三十三\果部中品

<篇名>果之草

内容:\x无毒 煎炼成\x
石蜜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名医所录)【名】捻糖乳糖【地】(图经曰)此即乳糖也

沙糖和牛乳为之可作饼块(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人

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作饼坚重此与虫部石蜜同名而异类也(孟诜云)波斯国来者良东吴亦有

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衍义曰)川浙最佳其味浓其他次之煎炼成以 象物达远至

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外用锻石埋之仍不得见风遂免今人谓乳糖其作饼黄
白色者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收】包裹勿令见风【色】黄白【味】甘【性】寒缓【气】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主】生津止渴【治】(疗)(孟诜云)目中热膜明目(陶隐居云)

热止渴【合治】合枣肉巨胜子末为丸含之润肺气助五脏津液



<目录>卷之三十三\果部中品

<篇名>果之草

内容:\x无毒\x
沙糖主心腹热胀口干渴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名医所录)【地】(图经曰)出蜀地西

江东并有之蔗有荻蔗 竹蔗于经霜后人取竹蔗笮其汁以为沙糖今泉福吉广州多作之荻蔗惟蜀
川煎作稀糖亦堪啖商人所货者其糖多以荻蔗为之而竹蔗者少也(衍义曰)沙糖次于石蜜蔗汁

故费煎炼致紫黑色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蛲虫裸虫属土
故因甘遂生【收】以瓷器贮之【色】紫黑【味】甘【性】寒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
香【主】心热口渴【制】去叶用笮取汁煎炼成糖去滓用【治】(疗)(日华子云)润心肺杀虫
(衍
义曰)退心肺大肠热及暴热【合治】白糖合酒煮服治腹紧【禁】多食令人心痛生长虫消肌肉
损齿发疳 不宜与鲫鱼同食成疳虫与葵同食生流癖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
【解】酒毒



<目录>卷之三十三\果部中品

<篇名>果之木

内容:\x无毒 植生\x
(音卑)柿主压石药发热利水解酒热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热(名医所录)【苗】(图经
曰)
似柿而青黑闲居赋云梁侯乌 之柿是也但可生啖不堪干用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惟 柿更压丹
石毒尔然其性冷复甚于柿故散石家热啖之亦无嫌不入药用惟可作漆甚妙【地】(图经曰)生

淮南及宣歙荆襄闽广诸州【时】(生)春生叶(采)十月取实【用】实【色】青黑【味】甘
【性】
寒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朽【主】清胃热消酒毒【治】(疗)(日华子云)止渴润

肺除腹脏冷热【忌】不宜与蟹同食令人腹痛并大泻【解】压丹石毒



<目录>卷之三十三

<篇名>四种陈藏器余

内容:悬钩根皮味苦平无毒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不问赤白脓血
腹痛并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