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有毒 植生\x
及已主诸恶疮疥痂 蚀及牛马诸疮(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此草一茎茎头四叶叶


【时
】(生)春生苗(采)二月取根【收】晒干【用】根【质】类细辛【色】黑【味】苦【性】
平泄
【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朽【制】洗去土用【治】(疗)(药性论云)单用治 疥(日
华子云)煎汤洗白秃疮皮肤瘙痒并敷效【禁】不入汤药入口使人吐血【赝】杜衡为伪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有大毒 植生\x
羊踯躅(出神农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邪气
鬼疰
蛊毒(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玉支【苗】(图经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似桃叶夏开花似凌

山石榴旋 辈而正黄色羊误食其叶则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一种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
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用【地】(图经曰)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道地)润州
海州
【时】(生)春生苗(采)三月四月取花【收】阴干【用】花【色】黄【味】辛【性】温散
【气】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藿香疗风水毒肿去恶气霍乱心痛(名医所录)【苗】(图经曰)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

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曝之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又金楼子及俞益期笺皆云扶南国人言众香共
是一木根便是 檀节是沉水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薰陆详本经所以与沉香等共条盖义出于此
然今南中所有乃是草类南方草木状云藿香榛生吏民自种之正相符合也一云形如都梁可着衣服
中盖取其芬香尔【地】(图经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别录云)
出交
址九真诸国蒙州广东诸州【时】(生)二月生苗(采)七月八月取【收】曝干【用】叶【质】

桑叶而小薄【色】青黄【味】甘辛【性】微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温中快
气助脾开胃【行】手足太阴经【制】去枝梗水洗去土用【治】(疗)(图经曰)治脾胃吐逆(汤
液本草云)温中下气止呕及治口臭上焦壅煎汤嗽口(补)(汤液本草云)补卫气益胃进食【合
治】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何首乌主瘰 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
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名医所录)【名】野苗 交藤 夜合 地精 陈知白 桃柳

赤葛【苗】(图经曰)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紫色蔓延于竹木墙壁间生虽相远

则蔓交或隐化不见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
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为雄白者为雌(日华子云)此药有雌雄雄者苗叶黄白雌者

叶黄赤其药本草原名交藤因何首乌见藤夜交即采食之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地】(图经曰)

顺州河南西洛嵩山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之(道地)怀庆府柘城县【时】(生)春生苗(采)
春末夏
中秋初候晴明日取根【收】晒干【用】根雌雄相兼【质】类茯苓有棱瓣【色】赤白【味】苦
涩又云甘【性】微温【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朽【主】益气血黑髭须【助】茯苓为之
使【反】恶萝卜【制】(图经曰)采得以苦竹刀切之米泔浸经宿曝干木杵臼捣用之一用大枣

蒸一用黑豆拌蒸俱以枣豆熟为度又法九蒸九曝并勿犯铁器【治】(疗)(日华子云)治腹脏宿

一切冷气及肠风(补)(日华子云)久服令人有子【合治】以大有花纹者合牛膝各一斤同锉
以好
酒一斤浸七日曝干木臼内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三五十丸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
不得遍身瘙痒者○末合生姜汁调成膏敷遍身皮里面痛以帛裹之用火炙鞋底热熨之即瘥○合艾
各四两用水煎令浓于盆内洗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浴之甚能解痛生肌肉【禁】与萝卜同食令
人髭须早白【忌】铁器猪羊血无鳞鱼(何首乌传)昔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

能嗣常慕道术随师在山因醉夜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惊
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