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于未发前服效如温疟再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瘥【忌】木笋【禁】不可多服令
人吐逆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有毒附草甘遂 植生\x
甘遂(出神农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以上朱字

农本经)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甘 陵 陵泽 重
泽主田【苗】(图经曰)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以实

者为胜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六七叶如蓖麻鬼白叶用之殊恶(唐本注云)真甘遂皮赤肉白草

遂皮白皮白者乃蚤休俗名重台也【地】(图经曰)生中山川谷及陕西江东汴沧亦有之(道地)

宁府京西【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和皮甘草【色】
皮赤
肉白【味】苦甘【性】大寒泄【气】味浓于气阴也【臭】朽【主】逐水肿破症坚【助】瓜蒂
为之使【反】甘草恶远志【制】(雷公云)凡采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 自然汁

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以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治】
(疗)(唐本注云)草甘遂疗痈疽蛇毒(药性论云)甘遂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
水主皮
肌浮肿(别录云)治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者捣末二分分五服熟水下如觉心下烦得微利日一服

【合治】甘遂末一分猪肾一枚分为七脔散甘遂末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食一次至四五日治卒肿
满身面皆浮当觉腹胁鸣小便利瘥【禁】气虚人不可服【解】蛇毒【赝】蚤休为伪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蔹(出神农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以

朱字神农本经)下赤白杀火毒(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菟核 白草 白根 昆仑【苗】(图
经曰)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生其茎赤色茎端有五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
五枚同窠皮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尔(唐本注云)此根

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地】(图经曰)生衡山山谷及江淮州郡荆襄怀孟

齐濠诸州皆有之(道地)滁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
【质】
类地瓜而长【色】皮黑肉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臭】朽【主】
一切肿毒生肌止痛【助】代赭为之使【反】乌头【治】(疗)(图经曰)治风金疮及面药(日

子云)止惊邪血邪发背瘰 肠风痔 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火疮(别录云)疗疔疮及发背

汤火灼烂疮以水调末敷之效【合治】合赤小豆 草为末用鸡子白调涂肿毒【解】杀火毒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青葙子(出神农本经)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疗唇口青(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恶疮
疥虱痔蚀下部慝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草蒿 萋蒿 草 昆仑草 草决明【苗】(图
经曰)二月生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软茎似蒿青红色六七月开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匾有似莨菪
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亦相似恐不堪用(唐本注云)此草苗高

许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四月五月生下湿地荆襄人名为昆仑草【地】

叶六月八
月取子【收】阴干【用】子【质】类鸡冠花子【色】黑【味】苦【性】微寒泄【气】味浓于
气阴也【主】恶疮疥瘙目肿盲翳【制】(雷公云)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用【治】(疗)(唐本
注云)苗治温疠捣汁服(药性论云)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日华子云)子治五脏
邪气
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苗止金疮血(别录云)子汁疗鼻衄出血不止以三合灌鼻中瘥(补)(日

子云)益脑髓明耳目【赝】思 子鼠细子为伪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有小毒 植生\x
【萑】(音完)【菌】(音郡出神农本经)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 (音藓)【蛲】(音饶)
虫蛇
螫毒症瘕诸虫(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