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冤句山谷及平原川泽今处处有之(道地)江宁府衡州【时】(生)三月生苗(采)二月
八月取
根【收】曝干【用】根如绵软者为好【质】类续断而肥【色】黑【味】苦甘酸【性】微寒收
【气】味浓于气阴也【臭】腥【主】月经不止肠风泻血【助】得发良【反】恶麦门冬【制】
去芦锉碎【治】(疗)(图经曰)止小儿疳痢煮之如饴糖服之便愈(唐本注云)除带十二病孔
氏音
义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脏坚六曰子门僻七曰合阴阳患痛八曰小
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脏不定(药性论云)除产后余瘀疹痛
七伤愈金疮止血痢蚀脓(日华子云)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及赤白痢水

浓煎止肠风【合治】合鼠尾草疗下血二十年者等分水煎服【禁】虚寒人及水泻白痢者不可轻
用【解】捣根汁饮之解毒蛇螫人 犬咬伤之毒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大蓟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名医所录)【名】刺蓟 山牛蒡【苗】(衍
义曰)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二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谨按本经
大小蓟混名同条然大蓟生山谷而小蓟生平泽二蓟茎叶相似比小蓟但肥大耳以功力言之则有殊
也二物皆能破血大蓟破血之外亦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疾不能消痈肿也【地】(图经曰)旧不

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道地)蓟州山谷【时】(生)二月生苗(采)四月取苗九月取根【收】
阴干
【用】根苗花叶【质】类红蓝花【色】青【味】苦【性】平泄【气】味浓气薄阴中之阳【臭】
香【主】诸血疮肿【制】锉碎用【治】(疗)(图经曰)消痈肿(药性论云)止崩中下血(别
录云)
根煮汁服治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夜疼闷不得眠(补)(日华子云)滋养下气【合治】叶
汁合
酒并小便疗肠痈腹脏瘀血血晕扑损○合盐研窨敷恶疮疥癣【忌】犯铁器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小蓟根主养精保血(名医所录)【名】青刺蓟千针草【苗】(图经曰)苗高一二尺许叶多

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然小蓟力微只
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也(衍义曰)山野人取为蔬甚适用虽有微芒亦不能害人【地】(图
经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陶隐居云)田野甚多(唐本注云)生平泽(别录云)北
地者为
胜(道地)冀州【时】(生)二月生苗五月开花(采)四月取苗九月取根【收】阴干【用】
根苗叶
【质】类红蓝花而短小【色】青【味】甘【性】温缓【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诸
血【制】锉碎用【治】(疗)(图经曰)根汁止吐血衄血下血(唐本注云)破血(日华子云)
根除热
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苗生研汁服去烦热(陈藏器云)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崩金

出血等小蓟绞取汁温服(别录云)作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叶主封金

血不止取汁服疗夏月热烦闷不止并心热吐血又鼻窒塞不通(补)(日华子云)根益虚损【合
治】
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捣汁合蜜少许疗乳石发动壅热心闷吐血○捣汁合酒服或末以
水调服三钱治九窍出血【忌】犯铁器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附石帆水松马藻 水生\x
海藻(出神农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以

朱字神农本经)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落首 KT
海萝【苗】(图经曰)叶似KT (音薤)生海中根着水底石上黑色如乱发而粗大类水藻谓之

叶藻一种如短马尾者生浅水细而黑色海人以绳系腰没水下则得之二种不分功状总谓之海藻者
由其皆生于海其味咸能软坚之义也若诗所谓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陆机云藻水草也生水底亦有二
种一种叶如鸡苏茎似筋长四五尺一种茎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二藻但能作茹而已非海
中所生者其味未必咸其功未必同也又有石帆平无毒生海屿石上状如柏梗高尺许如筋紫色无叶
见风渐硬色如漆其华离楼相贯连死则浮水中人于海边得之稀有见其生者水松其形似松出南海
交趾又有马藻大寒生水上如马齿相连者是也三物各有疗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