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而茎细七月八月开白花根坚瘦黄黑色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惟贵
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吴氏云)叶香细青黑文赤如 本冬夏丛生五月

赤七月实黑茎端两叶根有节似马衔状(衍义曰)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嚼之惟辛甘者佳

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地】(图经
曰)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及关中秦州山阴泰山(道地)蜀川者为胜【时】(生)四月五月生
苗(采)
九月十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如雀脑者佳【质】形类马衔而成块【色】黑赤【味】辛【性】
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头风脑痛【行】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阳经【助】白芷
为之使【反】畏黄连【制】水洗去土锉用【治】(疗)(图经曰)叶作香饮止泄泻(陶隐居云)
齿
根血出者含之瘥(药性论云)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及胞衣不出腹内冷痛(日华子云)除一切
风一
切气一切血一切劳损调众脉破症结消宿血养新血长肉止鼻洪吐血及溺血痔 脑痈发背瘰 瘿
赘疮疥排脓消瘀血(汤液本草云)补血主血虚头痛之圣药散肝经之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贯

治少阳经苦头痛(补)(日华子云)五劳七伤壮筋骨【合治】合当归等分水二盏煎一盏服治
妇人
数月胎不动○末一匙合艾汤调如妇人经水三月不行服此验腹内微动者是胎○锉一两合酒一盏
煎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二合煎三沸食前分二服疗妇人血崩昼夜不止【禁】久服则走散真气



<目录>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蘼芜(出神农本经)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以上朱字神农本
经)
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薇芜 江蓠 蕲 【苗】(图经曰)蘼

即芎 苗也其苗四五月生叶似芹及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七八月开白花亦入药用淮南子所谓
夫乱人者芎 之与 本蛇床之与蘼芜是也其叶倍香或莳于园庭则分馨满径故江东蜀人采其叶
作饮香也【地】(图经曰)雍州川泽及冤句(道地)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皆有之【时】(生)
春生
苗(采)四月五月取叶【收】曝干【用】叶花【质】类蛇床叶【色】叶青花白【味】辛【性】
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祛风眩【治】(疗)(图经曰)止泄泻



<目录>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黄连(出神农本经)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以上朱字神农本经)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以

黑字名医所录)【名】王连支连【苗】(图经曰)苗高尺许一茎生三叶叶似甘菊四月开黄花六
月结实似芹子而黄江左一种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似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
其根于六七月后始坚实也【地】(图经曰)生巫阳山谷及泰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之(陶隐

云)生临海诸县者不佳(别录云)歙州处州者次之(道地)出宣城秦地及杭州柳州蜀道澧州
东阳
新安诸县者最胜【时】(生)春生苗四月开花(采)二月八月取【收】曝干【用】根连珠九
节者
为好【质】类巴戟【色】黄【味】苦【性】微寒泄【气】味浓气薄阴中之阳【臭】焦【主】
泻心火消痞满【行】手少阴经【助】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反】畏款冬花恶菊花白藓皮白僵
蚕芫花玄参胜乌头【制】去须生用酒炒上行【治】(疗)(陶隐居云)止下痢及渴(药性论云)

儿疳虫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日华子云)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

疾(陈藏器云)羸瘦气急(汤液本草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
心下
痞满主阳有余眼暴赤肿并诸疮疡及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又能令人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
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出亦轻(别录云)以 咀八两用水七升煮五升去滓

寒温饮五合日三服疗卒心痛及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者又为末敷小儿月蚀疮(补)(日华子
云)
五劳七伤益气【合治】合猪肚蒸为丸疗小儿疳气○以长三寸者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
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并切先以水五合著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
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