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传情之婉。有唐人竭精殚力。
不能追步者。余尝谓相和诸歌。后惟清商等绝。差可继之。
若曰流曼不节。风雅罪人。则刍荛之谈。非所施于文事也。
诗籔外篇
汉艺文志有周歌诗二篇。又周歌诗七十五篇。
周歌声曲折七十五篇。又河南周歌诗七篇。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以上五家。与燕代诸歌诗并列。
以为汉时周地风谣耳。及观颜师古黄公书注。以秦例之。
乃知周歌谣汉尚数家。不止三百也。然只语不可得见。惜哉。
注云。班志有秦歌诗二家。颜注。黄公作秦时歌诗。
则周为周时审矣。第非必风雅。盖民谣之类。否则注之误也。
静志居诗话
昔汉孝武立乐府。采歌谣。班孟坚谓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故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谣歌辞。包括无遗。余特仿其例。
摭采附于卷末。惟夫童谣舆诵。及田家杂占。未尝师法古人。
出于天地自然之音。世治之污隆。人村之邪正。
莫不一本好恶之公。所谓诗可以观者是已。绎逐燕之旨。
知革除本自皇衷。讽雨帝之言。信夺门元非人事。苟察于耳。
介葛卢之于牛。丌师翁伟之于马。公冶长之于鸟。
犹将欣然遇之。载诸篇籍。
矧无戾于春女之思﹑秋士之悲者乎。年来史局虽开。
汗青无日。留此以俟僎五行志循吏者采择焉。
爰园词论
词于不朽之业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皆神圣裔矣。惟闾巷歌谣。即古歌谣。
古可入乐府。而今不可入诗余者。古拙而今佻。古朴而今俚。
古浑涵而今率露也。
古今谚
论语云。由也谚。谚俗论也。或作喭。又作唁。刘勰曰。
谚﹑喭﹑唁同一字。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质无华。
丧言不文。古吊亦称唁。刘子新论。子游裼裘而谚。
曾子指挥而哂。是谚与唁同也。
古今谚
谚语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言冬至后寒风吹篱有声如觱栗也。合于庄子万窍怒号之说。
而可以为豳风一之日觱发之解矣。贾人之铎﹑可以谐黄钟。
田夫之谚﹑而契周公之诗。信乎六律之音。出于天籁。
五性之文。发于天章。有不待思索勉强者。此非自然之诗乎。
古今谚古今风谣
古今谚及古今风谣。乃升庵在滇采集诸书谚语。以嬉目遣怀。
非著书也。其孙刻之。焦氏因之。遂有单行本。
其书始于黄帝。其首三条。则焦氏所附录。先生论谚语。
而后人添入压卷者也。今仍之。按贾氏引黄地语。
乃巾几铭﹑孔甲盘盂书也。不可谓之谚。
意者先生谓谚语所由起。故以之弁首乎。
古谚闲谭
余自幼时。即尝闻里巷之辞。心切韪之。而苦不甚记忆。
及阅刘舍人文心雕龙云。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
文辞鄙俚。有实无华。莫过于谚。殆与刍荛无以异也。
然考上古之世。如邹穆公云﹑囊漏储中。
陈琳谏词﹑掩目捕雀。并属遗谚。先民多以为文者直。
可与经史相证明。采为谭说。作为箴戒。奚可忽乎。丁巳。
余自邗上舍侄宾谷都转署中言归。于今十载。
耽索居味道之乐。时取古人经籍文辞研覃。无间昕夕。
繇夏商周以及左国两汉三唐宋代诸书。反复详玩。略领其致。
其间有摄于谚语者。即拾侧理录之。以免遗忘。
因思蚕蟹狸首。为吊丧之一体。鳞身狗尾。亦歌咏以成文。
乃缀其类编【集】。都为四卷。曰古谚闲谈。
通俗编
语有见于经传。学士大夫所不习。而荛童灶妾口常及之。
若中古以还。载籍极博。抑又繁不胜举矣。盖方言流注。
或每变而移其初。而人情尤忽于所近也。
余友晴江翟氏﹑山舟梁氏。咸博学而精心。山舟在南中。
常出所着直语类录示余。余叹以为善。比来都门。
复见晴江手辑通俗编。则勾稽证释。视山舟详数倍焉。
二君种业树文。兼综细大。故未易伯仲。然山舟键户端居。
读书之外。罕与人事接。其所录在约举义例。而不求其多。
晴江则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
车尘间未尝一日废书。坠文轶事。殚见洽闻。溢其余能。
以及乎此。宜其积累宏富。考据精详。而条贯罔不备也。
世人务为夸毗。遇所不知。辄曰吾何为而屑此。
以视二君之稽古多获。而犹不怠弃庸近。
用知善学者诚有耻于一物。必无使于余。而近与山舟为密。
余故序其书。并为两家置骑者如此。
通俗编
古谚之通行今俗者。前卷各收录。或不习于俗人之口。
而雅人犹以为常谈。则更汇识于此。
其见经﹑及虽雅人不复称者。不尽识也。
通俗编
古籍之语。今多有祖其意而变其文者。虽极雅俗之殊。
而渊源犹可溯也。
直斋书录
续释常谈二十卷。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