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等各在彼地生聚力作,其携赀仍回本籍者固不乏人,而暂回复去及搬眷同往者亦多。计其来往之期,俱在冬、春二季。上年十二月内,据各州、县禀称:现有向年前往川省及西省民人兹回原籍搬眷,或迎父母以承欢,或挈子妇以偕往,或前有聘定之妻,兹完娶同去者,应否准其搬移等因前来。臣等再三斟酌,彼于数年以前,既皆离别父母妻子,前往彼地谋生,置有产业,若概行禁止,不准搬移,则彼等两地牵连,室家不能团聚,转致失所。伏念彼此皆皇上疆土,在彼在此,俱为皇上任土作贡之民,臣等公同谕令各州、县查明彼等实在四川、粤西两省置有产业,归接父母妻子,而本籍生计维难,不如彼地者,准其挈眷同去,不必阻挠。更出示晓谕土著居民:原无亲人在彼者,不得信其引诱,轻弃故乡。仍恐愚民误信传闻,私自偕往,复遴委干员,查察其有彼地并无产业,偶因误信传言轻去其乡者,即动支公项资给,护送新设之鹤山县及恩平、开平等处垦荒,给以牛具、籽种,并给房屋居住为业,总期居者、行者两得其所,以仰副我皇上怀保之盛心。所有料理事宜,理合缮折奏明,谨奏。

  朱批:为此,前经降旨严饬,谅汝等尚未接到。览所奏,大有回护掩饰形景。

  二一三广东总督鄂弥达、广东巡抚杨永斌奏覆事折

  雍正十一年五月初十日(一七三三、六、二一),广东总督臣鄂弥达、广东巡抚臣杨永斌谨奏:为奏覆事。

  雍正十一年五月初一日,内阁交出奉上谕:『朕闻有广东民人携老挈幼,前至湖南地方,每日或二、三百,或四、五百名口不等。问其缘由,云系惠州府人,因彼处连被风潮伤损田庐禾稼,上年秋间尤甚,米价三钱一斗,贫民难以资生,是以前往四川觅食佣工种地等语。此有人在湖南地方目睹情形,奏闻于朕者,谅非虚假。鄂弥达、杨永斌身为地方督、抚,将惠州歉收艰食之处,竟不奏闻,亦并不筹划安插抚绥之法,一任百姓盈千累万,转徙异方,深负朕之委任,尔可传旨密行严饬:其现在未曾出境之穷民,可作速商量账恤,俾不至于失所;其已经出境者,有无招徕回籍之善策,亦着悉心计议,但不可勉强从事,勒令搬回,俟穷民更受苦累。朕若再经访闻,必加严处。钦此』。遵旨寄信前来。臣等跪读之下,不胜悚惶。

  伏念我皇上轸念边海穷民,不忍一夫失所,臣等身任封疆,所司民事,敢不悉心办理?窃查粤东雍正五年以前,迭遭水患,无藉贫民颇多移往广西、四川二省及渡海至闽省台湾谋生。数载以来,伊等各在彼地生聚力作,历年皆有回籍搬眷之人。而上年冬间,比往年较众,据各州、县禀报应否准其搬移前来,臣等公同斟酌,谨仰体皇上保民如赤,使民各遂愿欲之盛心,谕令各属确查实在四川、粤西两省置有产业,归接父母妻子完聚,而本籍生计不如彼地者,准其同往,不必阻挠。更出示晓谕土著居民:原无亲人在彼者,不得信其引诱,轻弃故乡。复委惠州府知府吴简民等携带公费银两于入川总路稽查,又委布政司经历赵弘文等,亦带公费银两于入粤西要路一例稽查,分别放行、招回。业于本年三月十二日,将料理事宜缮折奏闻。续恐贫民尚有不由要路,别趋小径偷越者,又委长乐县典史郭启润等,俱携带公费银两,前往湖南以及川省、西省一带地方,沿途查察,如有仍愿回籍者,即给以路费送回鹤山,给以籽本垦耕。续据西省招回民人二百八十三名口,湖南招回民人一百零八名口,俱经分发恩平、开平、鹤山三县恳荒之处安插。现在俱各乐业安居。其西省现有亲属,愿留本地耕种者,已经委员前往查明,俱各得所。至入川各民,未知在彼是否安业,亦经委员前往查察,又将各户缮造册籍,咨明川省抚臣行查,因川省距粤甚远,尚未准有咨覆,是以招回各情由,未经续奏。

  再查粤省上年虽闰五月、七月两次飓风,实无损于禾稼,业经臣等分别兵民灶丁,动拨公项,按名赈给,俱各得所。且查往川及往西省者皆系惠州之兴宁、长乐、龙川、和平、永安,及潮州之程乡、罗定州之西宁七县民人,各该县俱系山巴,并未稍被风潮,上年收成俱有八成以上。即惠州所属,上年秋间惟长乐米价委贵,然每米一石,价亦不过一两一钱,臣等散赈开仓,数日之内,旋即平减,并无三钱一斗之说。

  伏念我皇上惠鲜怀保,一夫不获,皆廑圣怀;偶报灾眚,随加赈贷。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臣等才薄任重,时切战兢,惟有仰体皇上勤恤民依之至意,时时悉心体察,于地方大小事务,俱早夜商酌,其关系稍轻,臣等知识可以办理者,即料理妥协,一面奏闻;其有关系重大者,则一面料理,即据实奏闻,何敢隐讳不言。此案止因川省尚未覆回,是以尚未续奏。迟延之罪,实所难宽。缘奉旨严饬事宜,理合据实奏覆。伏乞皇上睿鉴。臣等谨合词缮折具奏。

  朱批:览覆奏各情节,究未免有粉饰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