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注。《隋》《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徙交州,难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日告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一卷。

孔衍后语《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兖》《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字绍统,高阳王陆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晋》《元帝纪》:帝,琅恭王觐之子,嗣位琅。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琥,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采访家人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语见《春秋》家。

通史《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华,列传未就,卒。又《武帝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笔成章。

科录《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再误云。

断限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