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公羊》篇首注,并宗此说。又按:《孔丛子》,先儒多以为伪,病其杂也。书有夫子、子思问答。高似孙《子略》以鲁缪公年推之,证其祖孙之世不相及。而尧峰汪氏复据《汉书孔光传》,证其世谱出自子孙之手,非他书臆度者比。两说相持,录以存参。

攫莓《吕览任数》: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索米得而爨之。孔子望见颜渊攫其甑中而食之,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回曰:"响者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目犹不可信,""知人固不易矣。"按:《史通》明用此事。"莓"字断误。

上计先集太史《太史公自序》: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隋经籍志》:汉帝始置太史公,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按:《志》盖本之卫弘《汉仪注》,今见《史记》如淳《注》,其说于《史官建置》篇详之。又《周礼小宰疏》:汉之朝集使,谓之上计吏,上一年计会文书及功状也。

驹支《左》襄十四: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诘朝之事,尔无与焉。"对曰:"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而罪我诸戎。""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长狄《左》文十:冬十月,败狄于碱,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椿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墨翟《史记》附见《孟荀传》,其文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先黄老二句《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语。又《后汉班彪传》:彪作《论略》,其论迁《记》,先有"崇黄、老,薄《五经》"句。

李称陈寿党蜀《隋李德林传》:论《齐书》起元事,其中云:"汉献帝死,刘备自尊崇。陈寿蜀人,以魏为汉贼,宁肯蜀主未立,已云魏武受命乎?"

贼后逼主《后汉伏后纪》:自帝都许,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姻。操入见,帝不任其愤,曰:"幸垂恩相舍"。操失色。后乃逼帝废后,以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妆后。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后被发跣行,泣过决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凿齿当桓执政《晋书习传》:是时桓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之。于三国之时,以魏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兴。按:其详已见《论赞》篇。但此皆今《晋书》所有,今子玄以为是道鸾语。而《杂说》篇又有《新晋》不取曹、干、孙、檀之说,则亦非尽不用也。

瞻乌逐鹿《后汉郭泰传》:陈蕃、窦武为阉人害,泰哭于野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史记淮阴侯传》: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

豪士赋《晋书陆机传》:齐王同矜功自伐,受爵不让。陆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

女史箴见《载文》篇。

崔鸿十六家鸿字彦鸾,前见《表历》篇。又《魏书》本传云:孝昌初,给事黄门侍郎。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刘、石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国收未有统一,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又详后《正史》篇。

崔氏祖宦按:《崔鸿传》首云:伯父光,名孝伯,字长仁,东清河人。祖旷,从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之时水。慕容氏灭,仕刘义隆为乐陵太守。父灵延,刘骏龙骧将军、长广太守。观此,鸿之世仕江左,固有明文。而《史通》云:"委质慕容",传无其语。意祖旷从渡时,名在仕籍,传或阙书何官也。崔氏清河世望,故在诸燕境中。子玄之言,必非无征。


●摸拟第二十八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故列御寇之言理也,则凭李叟;扬子云之草《玄》也,全师孔公。符朗则比迹于庄周,范晔则参踪于贾谊。况史臣注记,其言浩博,若不范节前哲,何以贻厥后来?盖摸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心同。

何以言之?盖古者列国命官,乡与大夫为别。必于国史所记,则乡亦呼为大夫,此《春秋》之例也。当秦有天下,地广殷、周,变诸侯为帝王,目宰辅为丞相。而谯周撰《古史考》,思欲摈抑马《记》,师仿孔《经》。其书李斯之弃市也,乃云"秦杀其大夫李斯"。夫以诸侯之大夫名天子之丞相,以此而拟《春秋》,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当春秋之世,列国甚多,每书他邦,皆显其号,至于鲁国,直云我而已。如金行握纪,海内大同,君靡客主之殊,臣无彼此之异。而干宝撰《晋纪》,至天子之葬,必云"葬我某皇帝"。且无二君,何我之有?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谓貌同而心异也。

狄灭二国,君死城屠;齐桓行霸,兴亡继绝。《左传》云:"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言上下安堵,不失旧物也。如孙皓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