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释

唐·刘知几撰

南杼秋浦起龙二田释

●原序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大驾还京注详集终《忤时》篇。

马融三入东观《后汉书》本传:永初四年,应召,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忤太后旨,禁锢。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后在讲部拜议郎。桓帝时,忤大将军梁冀,免官。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

张华再典史官《晋书》本传:华学业优博,朗赡多通。虚钦言之于文帝,除著作佐郎。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传。数年,代下邳王晃为司空,领著作。

白虎通《后汉》《章帝纪》:建初四年,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作《白虎议奏》。《班固传》: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今固撰集其事。

《隋经籍志》:《白虎通》六卷。《唐艺文志》"通"字下有"义"字。

史通子《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仍父子相继其职,作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纪》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置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尚书百篇《汉》《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也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按:语本孔安国《尚书序》。百篇盖古《尚书》原数也。

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而下,历伯鱼、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子慎及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