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主之。此其通义一也。内阁以国务大臣组织之。凡政务协议既定。各就所主任之事。以命其属。是负责任者必国务大臣。此其通义二也。各部政务主任之人。即负责任之人。主任必归一人。否则互相牵掣推诿。此其通义三也。负责任之大臣。有取销训令指令升降惩戒。处分之制。所谓监督权也。此其通义四也。由是而分配行政事务。曰内务。曰外务。曰军政。曰财政。曰司法。内务范围太广。分为四部。曰内务省。曰文部省。曰农商务省。曰递信省。由是组织内阁。由于国务大臣。国务大臣者。除宫内大臣外。合内阁总理与各省大臣之称。组织例有二。一由总理大臣集合同志。一由君主任命。而各省大臣必须与阁员之列。此组织要义一也。置内阁总理一人。本国家之主旨。以审各部政务轻重缓急而经营之。不受议会束缚。且可操纵议会。此组织要义二也。内阁职权有七。一曰定大政方向。一国行政。有谋通常利益。有谋特别利益。方向定。然后各部行政计画。相须而成。各大臣政见不至龃龉。至于各大臣行政。循良方向。又当自定计画。二曰凡国务必经内阁具案。奏请施行。皆总理副署。三曰凡臣工入对。必经内阁。阁员中惟总理得随时入对。不使人任意奏对。致紊政策。四曰凡臣工入奏。必经内阁。其不经内阁者有四。一枢密院上奏。二议院弹劾政府。三会计检查院上奏。四陆海军统帅事务。五曰外交事件必取决阁议。不独和战订约非常之举。凡国际无不取决。六曰统一各部事务。其要有五。一各部重要官吏之进退。一各部经费。一各部权限。一各部命令处分。一内阁得发训令于各部。七曰特别职权。日本除责任大臣外。如枢密院、元帅府、军事参议院、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不负责任。不得为国务大臣。至于会计检查院、行政裁判所不属政府范围。以上属于中央官制者也。至于地方官制有二。一曰中央集权。由中央政府颁发法律命令。豫算地方经费。委地方官行之。一曰地方分权。除军事。外交邮政铁道。电信。货币等归中央外。余由地方政府议会行之。中国行省名义。本系中书。督抚受事。仰承朝命。地方分权之制。不适于用也。中国分省而治。如复秦汉初制。郡县直达京师。则全国千百余州县。分区行政散涣无纪。且地方事务。悉待部臣经营。势有不及。中央集权之制。不适于用也。谨按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已分全国豫算决算与各省豫算决算为两事。又按咨议局章程职任权限章。咨议局有议决本省豫算决算之权。又有议决本省单行章程规则增删修改之权。夫豫算与法规。皆地方与中央关系最要之端。即为直省官制准的。综其要义有三。一曰帝国行政与各省行政之关系。二曰帝国法律命令与各省法律命令之关系。三曰帝国豫算与各省豫算之关系。直省官制分四种。一曰省务大臣及其官属。二曰中央政府特设官吏。三曰地方官吏。四曰参事院。凡立宪政体。宜多设合议机关。此直省官制之大要也。或谓直省与中央行政相关。应令督抚与于国务大臣之列。然事务已分。内阁与各部职任权限不涉于督抚。且阁议随时举行。督抚远难豫议。惟是直省与中央。此省与彼省。不可无联合之机关。以谋统一耳。或疑责任内阁。朝命必待副署而行。章奏悉经内阁而进。保无窃弄威福。不知君主立宪。国务大臣上对君主负其责。下对议会当其冲。且奏事则君主自由准驳之。失政则君主自由罢免之。大事仍归乾断。军谋兵柄悉属统帅。至于敕尾署衔。阁台所职。封驳诏书。掌于门下。斯又辅弓滟<兪>滟弓之古谊。抑亦宪政之精神矣。或又疑总理只一人。不无竭蹶。不知内阁以各部大臣组织。同心敌体。总理第为领袖。独是政府与议会。恒为国家进行主动之枢机。假使人才集政府。而议会人才不足以副之。将以行政权干涉立法权。假使人才萃议会。而政府人才不足以副之。将以立法权干涉行政权。则尤以训练人才。同时并进为要义矣。惟厘定官制。尚复需时。从政无所历练。偏重之弊。窃恐寖成议院政治之局。此可虑者一也。咨议局职任权限章第一款。议决本省兴革事。第二款至第五款监察财政事。六七两款参与立法事。官制不定。则责任政府无由成立。而各省事件纷纷议决。何以处之。内外权限未分。督抚且不知某事谁属。此可虑者二也。官制不定。则国家与地方财政岁入项下。何者为国税。为地方税。岁出费下。何者属中央。属地方。所谓豫算决算。何从议决。此可虑者三也。咨议局为各省立法机关。官制不定。则法令亦不能定。督抚无所据以提出议案。议员将何据以议决。此可虑者四也。计惟有将内外官制速行厘定。提前试办。但日本行新制之初。发布整饬纲领五条。各部省据以裁汰敺■儿员。并省局署。一时官吏失职者过半。我国将来亦必不免耳。下宪政编查馆知之。  

○以伊<覀之>■牛副都统广福署伊<覀之>■牛将军。  

○丙辰。谕军机大臣等、电寄瑞澂电奏悉。江苏地方紧要。著迅即到任。毋庸来京陛见。  

○御史胡思敬奏、今日天下之大患。不在法制之不善。而在内外无一可恃之人。忧国者或曰兵弱。或曰财匮。然即取欧美已富之国。汉唐已强之兵。付之此辈二三猥琐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