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处。以资平粜。其应需若干石。及如何运往。分厂出粜之处。交与该督那苏图、一面奏闻办理。一面咨会仓场侍郎等、速行拨给。  

○旌表守志捐躯之四川渠县民符宾万妻刘氏。  

○丙辰。谕、顺天所属之延庆卫。上年被灾虽属少轻。然彼地只赖秋收一次。百姓此际未免艰难。著照延庆州一体加恩赈济一个月。该部遵谕速行。  

○谕军机大臣等。刘于义所奏、可抄录寄与那苏图阅看。令其酌量。有续赈之所不及者。即行借与口粮。以资糊口。倘再不雨。有误耕作。应如何接济之法。著那苏图悉心筹画。豫行奏闻办理。毋致后时。寻奏、接济之法。米谷最要。宣属灾后米贵。民食艰难。即使今秋丰稔。亦未便采买。如或歉收。已不比上年有储积之可恃。而急需之际。宣郡山路回环。挽运亦甚不易。可否拨通仓粟米十万石。分发宣属仓贮缺少之州县。倘秋收歉薄。则有米接济。不致临时急迫。如秋收有望。即补足均贮。亦可暂停官买。使民间米谷宽余。其通仓动拨米谷。如须补足。则八沟、鞍匠屯、一带。连岁丰收。采买尚易。至挽运等事宜。应行令通永、霸昌、口北、三道妥议。如宣属民间车辆。当此草豆昂贵之时。得藉挽运脚价资生。亦不无补益。再查宣属芒种前得雨。则秋禾播种齐全。霜前可望收获。如芒种后得雨。则节候已迟。惟有补种豆<?麻木>油麦荞麦等项。但恐贫民一时不及购种。应每亩借给耔种银四分。令地方官豫查有地无力之贫民。分别开记户口亩数。一遇得雨。即分遣佐杂教官。分投下乡散给。俾得及时补种。如得雨在芒种前。仍应照借给耔种之例办理。得旨、有旨谕部。先事之豫筹既备。则临事之镇静更要。民可使由之。过犹不及。办理此等灾伤。不可不虑及此也。  

○又谕、山西大、朔、等属、上年被灾。朕已特降谕旨。于赈恤之外。加赈一个月。又据阿里衮奏称、请兴修城垣。以工代赈。朕又降旨。令其察看本地情形。有应行筹画办理之处。随时具奏。朕思该地方、因上年被灾。较轻于宣化。是以将二府州县、分别加赈。但彼地与宣府接壤。土瘠民贫。又当歉收之后。今春雨复愆期。著传谕阿里衮、遴选妥员。速赴被灾地方。察看此时实在情形。即行奏闻。其应作何筹画之处。仍遵前旨办理。  

○丁巳。谕、朕加惠黎元。将天下钱粮。分年蠲免一次。今岁系直隶轮免之年。宣化府属各州县。所有应徵屯粮。例不在蠲免之内。但念宣属地处边陲。上年被灾较重。今春雨泽又复稀少。现在降旨加赈。与常时不同。著将各该州县本年额徵屯粮。蠲免三分之一。以纾民力。该部谕令该督那苏图速行办理。  

○重修明通鉴纲目书成。议叙提调纂修等官、加级纪录有差。御制明史纲目序曰。编年之书。奚啻数十百家。而必以朱子通鉴纲目为准。通鉴纲目。盖祖述春秋之义。虽取裁于司马氏之书。而明天统。正人纪。昭监戒。著几微。得春秋大居正之意。虽司马氏有不能窥其藩篱者。其他盖不必指数矣。尝谓读书立言之士。论世为难。非如朱子具格致诚正之功。明治乱兴衰之故。其于笔削。鲜有不任予夺之私。失褒贬之公者。自纲目成、而义指正大。条理精密。后儒有所依据。踵而续之。由宋迄元。厘然方策。至明代君臣事迹。编辑之难。更倍于诸书。盖明史已成于百年之后。而世变风漓。记载失实。若复迟待。将何以继续编而示来许。爰命儒臣。法朱子通鉴纲目义例。增损编摩。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每一卷成呈览。朕于几暇。亦时御丹铅。为之参定。虽于天人一贯之精微。未之能尽。而惟是谨严之义。守而弗矣。简正之旨。志而必勉。书既成。群臣举唐太宗之事为言。勉从其请而为之序云。  

○以镶黄旗护军参领什图、为孝陵总管。  

○戊午。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幸圆明园。  

○谕军机大臣等。前因凤阳关监督普福、误免铜觔水脚等银。部议著令赔补。经朕传谕宽限。令伊于养廉内节省还项。今据普福奏称、今岁徵收盈余数目。比较七年以前。更多十数万两。通融弥补著赔之项。不需三年。可以清完等语。甚属乖谬。伊不知感朕宽宥之恩。而尚敢为是谬妄之语。是自取罪也。况查伊管关以来。盈余并未加多。且有缺额之年。伊不过借免过米豆之税以充数而已。即此可见其于关税、未必全无隐匿。伊若如此设心。必至办理不妥。重获罪谴。将来亦断不能逃朕之洞鉴也。著传谕严行申饬之。  

○大学士等议覆、直隶总督那苏图奏称、直隶各处粮价。惟麦最贵。奉旨令豫、东、二省。各备麦十万石。运直以备借粜。现值青黄不接之时。豫、东、采买。恐市价不免昂贵。请将该省追还民欠现成麦石运直。先尽麦价最贵之处。派拨借粜。余俟二麦收后。再行办理等语。查豫、东、二省接济直隶麦石。河南巡抚尚未奏到。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已经奏报豫备。今直隶麦价腾贵。京师麦价亦日渐增长。宜早筹画。应令该督速将直省应行接济各州县、需麦若干石。即为酌定。并如何运送之处。咨令豫、东、二省拨运。此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