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索八十兆佛郎为正办?本署即照会各国驻京大臣公论,并电致李大臣遍请有约各国驻巴黎大臣将法国一面会商、一面据地情形公同评论;法国应否如此办法?中国应否照办?庶「万国公法」不因贵国此举而致破坏。若各国另有如何公平持论之处,中国亦可照办。此外中、法交涉之事,仍当另行详议。总之,贵国不待会商遽开兵衅、又不先示战期,以致中国兵士不及自救;基隆虽据,究损贵国声名、无伤中国体面。万一推此意以扰及通商各口仍不先行知照,则各口华洋商民所损房产、货财,自应惟贵国是问:合并声明。务望贵署大臣将文内各节及贵署大臣、巴大臣所来照会寻绎终始,见覆本衙门为荷。须至照会者。(六月二十日)

  总署致美使法国甫经回复不允调处即取基隆无以对贵国照会

  为照会事。

  查中、法龃龉一案,中国照约请贵国调处并知照法国大臣在案。嗣准法国大臣照覆,不允他人调处;贵国何参赞亦面称接准电复,法国不允。此外,均无他说。顷接南洋大臣照录法国巴大臣照会,内有「法兵巴取基隆炮台」等语。如果贵国接到法国不允调处之信提及此事,不转告知中国,想贵大臣素敦睦谊,必不出此。如法国并未以取基隆之意告知贵国,甫经回复不允调处,即有此举;是法国无以对中国,并无以对贵国。除将上月二十七日以后来往文件、电报刷印照会各国大臣并照会贵大臣外,为此照会。须至照会者。(六月二十日)

  总署致各国公使偿款正在会商法辄攫基隆请秉公评论照会

  为照会事。

  查中、法龃龉一案,曾将两国来往照会各件于上月二十七日照会贵大臣、贵署大臣在案;续经照请美国照约调处,亦经面告各国大臣。查调处本系巴黎期约办法,中国极愿以此法了此案也。本月十六日,准谢署大臣照称:『请人调停一节,似难允准』;又经本署推诚告以美国调处之益,并照请妥商办法,于十八日照覆去后。乃十九日准南洋曾大臣转准巴大臣照会,法国取守基隆等情;阅之诧异。查巴大臣本月十二日照会、谢署大臣本月十三日照会,均愿两国妥商;即谢署大臣十六日照覆,亦但言不允他人调停,并无发此照会后即动兵攫取基隆之语。兹乃一面会商、一面据地,恐泰西各国无此办法。查巴大臣照称,不过欲索八十兆佛郎;竟不待商定,又不先告中国及各国战期。设推此意以扰及通商各口,则华洋各商财产,中国亦猝难保护,一切应惟法国是问。惟法国此次据地正在会商未定之际,而又索此巨款;法国应否如此办理?中国应否照办?尚望贵大臣、贵署大臣秉公评论!或另有公平办法,均惟贵大臣、贵署大臣查核定断。相应将上月二十七日以后往来文件电报刷印,照会贵大臣、贵署大臣查阅可也。须至照会者。(六月二十日)

  贺璧理来总署言接赫德电法人谓如增赔款即退还基隆语录(二件)

  六月十九日两点钟,贺璧理来署,章京董世延接见;寒暄毕,贺云:『昨又接赫总税司来电,内称法国之事,因议院诸人均信福禄诺续约三条之说为真,佥谓中国违约,是以张此大口向中国索偿;现在张口不能合口,只要中国与以下台地步,便可了事』。问以如何为下台之法?贺云:『前拟给银四百万两,惟恐有伤国体;现拟作为谅山士卒抚恤银两,由曾大臣与巴大臣彼此用照会声明,将来不入条约之内,中国似可照允。将来各口税饷,有二年工夫便可收回。若用起兵来,所伤实多;不如就此完案为妥』。答以候回堂再酌。贺云:『贵衙门闻基隆之事否』?问以尔有何信息?贺云:『今晨闻基隆炮台已失,法国并未伤一人』。答以想系基隆炮小之故。贺云:『台上有六吨大炮六尊,亦不为小』。问以法国何以未伤一人?贺云:『我在该处做过税务司,颇晓该处形势。缘基隆海河形势湾环,与沪尾相对,炮台筑于河西北岸。若失和以后,洋船由海河直入,便可对面轰击。今未经失和,法国兵船任便游弋,绕至炮台后面。炮台有前洞、无后洞,若法人将炮悬至桅上,在后面旁面攻打,炮台不能还击;故未伤一人也。现在闽省情形,人情汹惧;黄金每两值银四十八两。城外盗贼蜂起,凡有搬家者立被劫夺:此不可不虑也』。问以总税务司此信在失基隆以前抑以后?贺云:『此昨日之信;失基隆,我今早纔知』。告以我将尔所说各节,逐层回堂,再候回音。贺唯唯,旋辞去。(六月二十日)

  十九日晚间十一点钟,贺璧理来署,章京成章、孔庆辅接见。贺云:『顷接总税务司来电,甚为紧要。今日午后自上海来的内称:基隆现被法人轰毁炮台,占据煤矿;总税务司面见法国巴使,据云「前议四百万恤款,中国不允;现在情形不同,改恤款为边界经费,加至一千万两。如中国立刻允准,仍分十年清还,每年一百万两,仍可了结;基隆亦即退还中国,法不占据。如不肯允,定要轰夺船厂并福州省,再驶船北来索款。到那时候,台湾地方即归法国,是不退还的了」云云。据总税务司看来,不如趁此了结为妥。祈早为定一办法,电知遵办;不可再迟误事』。答以当回堂酌办。贺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