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其才优也。

  --选自原书卷四九二(「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魏源

  魏源,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二年,举顺天乡试。宣宗阅其试卷,挥翰褒赏;名藉甚。会试,落第;房考刘逢禄赋「两生行」惜之--两生者,谓源及龚巩祚两人;皆负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赀,为中书。至二十四年,成进士;以知州发江苏,权兴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帅将启闸;源力争不能得,即亲击鼓制府;总督陆建瀛驰勘,得免;士民德之。补高邮,坐迟误驿递,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复其官。咸丰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四座皆屈。尝谓:河宜改复北行故道。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河果北流。又作「筹鹾篇」上总督陶澍谓:『自古有缉场私之法,无缉邻私之法;邻私,惟有减价敌之而已。非裁费,曷以轻本减价;非变法,曷以裁费』。顾承平久,挠之者众。迨汉口火灾后,陆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员广,武功实迈前古;因借观史馆官书,参以士大夫私着,排比经纬,成「圣武记」四十余万言。晚遭夷变,谓「筹夷事,必知夷情」;复据史志及林则徐所译「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他所著,有「书古微」、「诗古微」、「元史新编」、「古微堂诗文集」。

  林纾(严复)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光绪八年举人。少孤,事母至孝。幼嗜读,家贫,不能藏书。尝得「史」、「汉」残本,穷日夕读之;因悟文法,后遂以文名。

  壮,渡海游台湾归,客杭州,主东城讲舍。入京,就五城学堂聘,复主国学。礼部侍郎郭曾炘以经济特科荐,辞不应。生平任侠,尚气节,嫉恶严;见闻有不平,辄愤起。忠恳之诚,发于至性。念德宗以英主被扼,每述及,常不胜哀痛。十谒崇陵,匍伏流涕;逢岁祭,虽风雪勿为阻。尝蒙赐御书「贞不绝俗」额,感幸无极;誓:死必表于墓曰「清处士」。忧时伤事,一发之于诗文;为文宗韩、柳。

  少时,务博览;中年后,案头唯有「诗」、「礼」二疏、「左」、「史」、「南华」及韩、欧之文。此外,则「说文」、「广雅」,无他书矣:其由博反约也如此。其论文,主意境、识度、气势、神韵,而忌率袭庸怪。文必已出,尝曰:『古文唯其理之获与道无悖者,则味之弥臻于无穷。若分画秦、汉、唐、宋,加以统系派别,为此为彼,使读者炫惑莫知所从,则已格其途而左其趣。经生之文朴,往往流入于枯淡;史家之文则又隳突恣肆,无复规检:二者均不足以明道。唯积理养气,偶成一篇,类若不得已者,必意在言先;修其辞而峻其防,外质而中膏、声希而趣永,则庶乎其近矣』。

  纾所作,务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而其真,终不可自閟。尤善叙悲,音吐凄梗,令人不忍卒读:论者谓以血性为文章,不关学问也。所传译欧西说部,至百数十种。然纾故不习欧文,皆待人口达而笔述之。任气,好辨。自新文学兴,有倡「非孝」之说者;奋笔与争,虽胁以威,累岁不为屈。尤善画山水,浑厚冶南北于一炉;时皆宝之。

  纾讲学不分门户,尝谓清代学术之盛,超越今古;义理、考据合而为一而精博过之,实于汉学、宋学以外,别创清学一派。时有请立清学会者,纾抚掌称善,力赞其成。

  甲子秋,卒,年七十有三;门人私谥「贞文先生」。有「畏庐文集」、「诗集」、「论文」、「论画」等。

  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侯官人。早慧,嗜为文。闽督沈葆桢初创船政,招试英俊,储海军将才;得复文奇之,用冠其曹--则年十四也。既卒业,从军舰练习,周历南洋、黄海。

  日本窥台湾,葆桢奉命筹防,挈之东渡诇敌,勘测各海口。光绪二年,派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每试辄最。侍郎郭嵩焘使英,赏其才,时引与论析中西学术同异。学成,归。北洋大臣李鸿章方大治海军,以复总学堂。二十四年,诏求人才,复被荐;召对称旨,谕缮所拟万言书以进。未及用,而政局猝变;越二年,避拳乱,南归。是时,人士渐倾向西人学说。复以为自由、平等、权利诸说由之未尝无利,脱靡所折衷,则流荡放佚,害且不可胜言;常于广众中陈之。

  复久以海军积劳,叙副将;尽弃去,入赀为同知,累保道员。宣统三年,海军部立,特授协都统。寻赐文科进士,充学部名词馆总纂。以硕学通儒,征为资政院议员。三年,授海军一等参谋官。

  复殚心著述,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瓌辞达奥旨。其「天演论」「自序」有曰:『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为「本隐之显」者,观众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及观西人名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