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陈留雍丘县故地。
 澍桉地理志云。雍丘县。故国。周武王封禹后为东楼公是也。
毕万居魏。昭子徙安邑。文侯亦居之。汉书注。
 澍桉毕万。晋献公封之魏。舆地广记。河中府永乐县。古魏国。又桉魏世家。魏绛卒。谥为昭子。徐广注作庄子。索隐云。世本错也。居篇又曰。昭子徙安邑。与世家同。是当作昭子。
魏武子居魏。魏悼子徙霍。史记索隐。宋衷云。霍。地名。今河东彘县。魏。今河北魏县是也。
 澍桉史记世家。武子生悼子。悼子徙治霍。而世本王侯大夫谱云。武仲生庄子绛。无悼子。而此篇云云。是有悼子也。内外传皆有悼子。
赵衰为原大夫。史记注。宋衷云。今雁门平原县也。
 澍桉史记正义云。宋衷说非也。括地志。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左传。襄王以原赐晋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赵衰为原大夫。即此也。原本周畿内邑。
赵成季徙原。史记索隐。
 澍桉成季即衰。衰字子余。
韩景子居平阳。平阳在山西。史记索隐。宋忠云。平阳。今河东平阳县。
 澍桉本文末句。是注文羼入。艺文类聚引云。韩贞子居平阳。平阳在山西。韩世家索隐曰。世本作平子。名顷。宣子子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平阳。晋州临汾县地。水经注。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又桉世本作景子。史作贞子。水经注作康子。差互如此。
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史记索隐。路史国名记。
 澍桉乐羊为魏拔中山。封之灵寿。史言赵武灵王以惠王三年灭中山。迁其君于肤施。索隐云。世本不言谁氏子孙。又云赵武灵王名雍。徐广曰。西周桓公之子也。未知何据。国策言中山君常为楚伐而亡。非也。中山亡于魏。魏使太子击守之。不知何以复立。史记言中山君相魏。小司马以为即中山之复立
者。皆于世本不合。
武。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路史国名记。
 澍桉与汉地理志。信都有武邑县。王莽曰顺桓。而罗泌引一说云北境武父。陈留有武父城。以武父为武邑。疑非是。
廪丘。齐大夫廪丘子邑。路史国名记。
 澍桉左传襄二十六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杜注。今离狐县故城是。
虞丘。齐大夫采邑。路史国名记。
 澍桉左传襄公十六年传。晋虞丘书为乘马御。代程郑。虞丘一作吾丘。又桉史记。孙叔敖楚之处士。虞丘相进于王以自代。说苑。虞丘子为令尹。在庄王时。是楚亦有虞丘氏也。
梁丘虞丘皆齐邑。路史国名记。
 澍桉杜预左注。高平昌邑西南有梁丘乡。罗泌路史云。谷梁谓曹邾之间有梁丘。去齐八百里。又桉齐景公时有梁丘据。字子犹。
世本卷第三
 氏姓篇。
 澍桉史记注。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姓。一作世。使不相一无此字。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自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史通云。世本辩姓。着自周室。即指氏姓篇言也。
炎帝。姜姓。水经注。
 澍桉炎帝长于姜水。因姓姜。姜。扶风之姜阳也。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世以为尧姓。非也。而郑氏驳异义云。炎帝。姜姓。大昊所赐。黄帝。姬姓。炎帝所赐。是又以姜为赐姓。
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水经注。
 澍桉向。姜姓。又见左隐二年疏。州。姜姓。见左桓五年疏。又桉左正义云。齐许申吕由太姜。则四国同出伯夷。俱由太姜得封也。桓五年。州公如曹。传作淳于。杜注。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此与伐楚师之州。盖别一国。隐二年传。向姜不安于莒而归。是向姜姓也。
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氏族略。
 澍桉子孙封于詹者为詹氏。自詹移葛。则为葛氏。詹葛氏。汤时葛伯国。亦非嬴姓。
根水氏。老童娶根水氏。氏族略。
 澍桉老童即卷章。根水一作即水。
嚣氏。玄嚣之后。氏族略。
 澍桉玄嚣即青阳也。
武姓。夏时有武罗国。因氏焉。广韵。
Œ 澍桉一本作其后氏焉。武罗伯因熊庞圉皆夏贤臣。羿之。信伯明氏之谗子寒浞。事见左传。又桉大騩氏之佐。有武罗。生而有(儿)申。人面豹文。继大騩氏为君。号鬼隗氏。
陈遂。舜后。史记索隐。汉袁良碑。宋衷曰。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
 澍桉袁良碑作封于陈以后舜。后。一引作祀。
玄氏。黄帝臣玄寿。氏族略。
乘氏。古贤人乘雎之后。氏族略。
齐姓姜。左传襄公十一年疏。
 澍桉周语。帝嘉禹德。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伯夷。炎帝之后。姜自是本姓。
而云赐姓者。炎帝后别姓非一。自以姜姓赐伯夷。更使为一姓之祖。非复因旧姓也。
女氏。天皇封弟王呙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