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又」。
  [150] 「分散四走」,「分」原脱,据明抄本补。
  [151] 「约曰」,「曰」原作「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2] 「终虑事不成」,「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中」。
  [153] 「当时曾与之约曰」,「时」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世祖」二字。
  [154] [增校]「沙蓝答里为左丞相」,「沙」字原无,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补。
  [155] [任笺]「张思道」,原作「张师道」,据《元史》改。
  [156] 「彰德素蓄积粮草十万」,「十」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数」字。
  [157] 「向者孛罗举兵犯阙」,「孛罗」原作「扩廓」,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8] 「不太平」,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尾大不掉」。
  [159] 「今天下土疆分裂」,「今天下」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0] 「完仲宜驻兵济宁」,「完仲宜」,「仲」原作「抖」,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后文有「完者仲宜」。
  [161] 「朝廷因差左丞袁涣及知院安定臣」,「朝廷」原脱,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增校]「左丞袁涣」,「丞」下原有「相」字,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删。
  [162] 「适与彼兵等耳」,「适」原作「通」,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63] 「所畏者惟貊高驻兵邹县」,「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4] 「此唐庄宗破汴梁之策」,「此」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5] 「然后出关中以敌南军」,此句「关中」下明抄本、《学津》本均有「军」字;「敌」原作「适」,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66] [增校]「沙刘参政投刀誓众曰」,「投刀」,《学津》本作「拔刀」。
  [167] 「貊高即使其首领兵胡安之控告朝廷」,「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官」。
  [168] 「识者以为貊高此举终不成大事矣」,「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9] 「李国凤」,原作「李凤国」,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明史》亦作「李国凤」。
  [170] 「友定」,明抄本、《学津》本作「陈定观」。
  [171] 「是月二日」,「二」,明抄本、《宝颜》本原缺,《学津》本作「一」。
  [172] 「即合擒之」,「合」原作「分」,据明抄本、《宝颜》本改。《学津》本作「令」。
  [173] 「先是……以次皆降附焉」数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在后文「先是大都平」前;「七月」作「五月」。
  [174] 「差哈完太子来督扩廓」,「差」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闰七月」三字。
  [175] 「我潜师由紫荆关口入」,「关」原作「门」,据明抄本改。
  [176] 「帝即卷其女子玉帛」,「女子」,明抄本作「子女」。
  [177]「廓允中」,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郭允中」。[增校]《笺证》据《元史》改「廓」为「郭」,但查《元史》无「郭允中」,惟《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条云:「八月二日庚午,徐达等进师取元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左丞丁敬可、总管郭允中皆死之。」
  [178] 「领兵来援晋冀」,「来」,原在「领兵」前,此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79] 「驻龙镇卫口子」,「口子」原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80] 「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红罗山」,「二十八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二十二日」。
  [181] 「平怀庆巩昌平凉府临洮诸府」,「诸」原无,据《学津》本补。
  [182] 「帝在位三十六年」,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野史断曰」四字,《学津》本「断」作「记」。
  [183] 「相继或死或诛」,此句首《学津》本有「其后权臣」四字。
  [184] 「惜乎元朝之法」,「元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夷狄」。
  [185] 「故庚申帝宽平之心因是益进矣」,此句明抄本、《宝颜》本均有脱缺,《学津》本作「故庚申帝有宽平之心,一变而为骄惰之心,骄情之心既生,而哈麻邪淫之说进矣」。
  [186] 「大圆寺」,「圆」原作「图」,据《学津》本、《宝颜》本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