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原无,据明抄本补。
  [26] 「而乃专作戏嬉」,此下《学津》本有「尝忤帝意」四字。
  [27] 「昔文宗制诏天下」,「诏」原作「治」,据明抄本改。
  [28] 「人皆掩鼻过之」,「皆」下明抄本有「撩衣」二字。
  [29] 「其啬也如此」,「啬」,《学津》本作「丰」。
  [30] 「阿乂赤即借观」,「即」原作「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1] 「从旁促阿乂赤」,此句明抄本作「从旁提阿义赤臂」。
  [32] 「嗾参政佛喜问曰」,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喜」均作「嘉」。
  [33] 「君所言无不听」,此句原作「所行言无不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4] 「金口高水河」,明抄本、《宝颜》本均作「金口水河」;《学津》本作「金口水」。
  [35] 「金口高水泻下湍悍」,此句《学津》本、《宝颜》「泻」字下均有「而」字,明抄本则作「金口高水泻而下,其水湍悍」。
  [36] 「常幸宣王阁」,「幸」原无,据明抄本补。
  [37] 「在朝郁郁」,此下明抄本有「不得志,扩廓入朝为左丞相,封河南王,位太傅,出总天下兵,奏曩加孙」二十七字。
  [38] 「相顾问曰」,「顾」原作「过」,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9] 「国生」,明抄本、《学津》本均作「监生」。下同。
  [40] [增校]「答失八都鲁」,原作「答失八都」,《笺证》作「答失八都禄」,此据《元史》本传增「鲁」字。
  [41] 「元载门」,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厚载门」。
  [42] 「并出宫女」,「出」原无,据明抄本补。
  [43] 「掾史遂与……此易耳」,此数句明抄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危素谋之,素曰:丞相不喜,若非钱粮无可措画乎?此易耳」。《学津》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谋之曰:丞相非不喜,盖因钱粮无可措画乎,然此亦易耳」。
  [44] 「十有七日」,明抄本无「十」字,《学津》本作「七日」。
  [45] [增校]「以常平仓得法」,此句前《笺证》多「至是取守令」五字。
  [46] 「给事中」,「中」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47] 「给事中」,「中」原无,据同上补。
  [48] 「广平王」,「平」原无,据明抄本及《明史》补。
  [49] 「别儿怯不花」,原本及各本皆作「别怯儿不花」,据《元史˙宰相年表》及本传改。[任笺]「右丞相」,「右」原无,据《学津》本补。
  [50] 「命选天下郡守」,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各选其人」四字。
  [51] 「同嬉戏一日帝与祁后同席坐偏殿太子爱育失黎达腊与加刺张」凡二十六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52] 「爱育失黎达腊使加刺张负己作老鸦声」,「负」原作「偕」,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3] 「黑色五明」,「明」原作「名」,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4] 「然亦未尝见帝也」,「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55] 「今日幸亲终服阕」,「日」,明抄本作「者」,《学津》本作「不」。
  [56] 「知脱脱有意兴作,盖前为相无闻」,此二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知脱脱有意兴作庶事,盖谓前相无闻」。
  [57] 「及议定」,「及」原作「乃」,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8] 「本郡鸦路有上马贼」,「鸦」,明抄本作「淮」。
  [59] 「山东」,原作「水东」,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60] 「颍上」,此上明抄本有「起」字。
  [61] 「蕲黄」,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起」字。
  [62] 「德阳」,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德安」。
  [63] 「襄」,原作「湘」,据明抄本及《元史》改。
  [64] 「外四人因而得入」,「外」下明抄本有「城」字。
  [65] 「从之者亦百余万」,「百」,明抄本、《学津》本作「十」。
  [66] 「河南汉人可尽诛乎」,此句原作「河南汉人可追乎」,据明抄本原校及《学津》本改。
  [67] 「元朝之国祚可尽矣」,「元朝」,明抄本、《宝颜》本皆作「胡元」。
  [68] 「然三将但以酒色为务」,「然」原作「其」,据明抄本改。
  [69] 「军士但以剽掠为务」,「务」原作「营」,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0] 「赫厮策马望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