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到山之时。乃文武王即位元年辛酉岁也。计已一百三十五年
矣。通后诣义湘之室。升堂睹奥。颇资玄化。寔为锥洞记主也。元晓住磻高寺时。
常往谒智。令着初章观文及安身事心论。晓撰讫。使隐士文善奉书驰达。其篇尾
述偈云。西谷沙弥稽首礼。东岳上德高岩前(磻高在灵鹫之西北。故西谷沙弥乃
自谓也)吹以细尘补鹫岳。飞以微滴投龙渊(云云)。山之东有大和江。乃为中国
大和池龙植福所创。故云龙渊。通与晓皆大圣也。二圣而抠衣师之。道迈可知。
师尝乘云往中国之清凉山。随众听讲。俄顷即还彼中僧谓是邻居者。然罔知攸止。
一日令于众曰。除常住外。别院来僧。各持所居名花异植。来献道场。智明日折
山中异木一枝归呈之。彼僧见之。乃曰。此木梵号怛提伽。此云赫。唯西竺海东
二灵鹫山有之。彼二山皆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居。斯必圣者也。遂察其行色。乃知
住海东灵鹫也。因此改观。名著中外。乡人乃号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岗有
古基。乃其遗趾。灵鹫寺记云。朗智尝云。此庵址乃迦叶佛时寺基也。堀地得灯
缸二。隔元圣王代。有大德缘会来居山中。撰师之传行于世。按华严经第十名法
云地。今师之驭云。盖佛陀屈三指。元晓分百身之类也欤。赞曰
 想料岩藏百岁间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鸟闲饶舌  云驭无端泄往还
  缘会逃名  文殊岾
高僧缘会。尝隐居灵鹫。每读莲经修普贤观行。庭池常有莲数朵。四时不萎(今
灵鹫寺龙藏殿。是缘会旧居)国主元圣王闻其瑞异。欲征拜为国师。师闻之。乃
弃庵而遁。行跨西岭岩间。有一老叟今尔耕。问师奚适。曰。吾闻邦家滥听。縻
我以爵。故避之尔。叟听曰。于此可贾。何劳远售。师之谓卖名无厌乎。会谓其
慢已。不听。遂行数里许。溪边遇一媪。问师何往。答如初。媪曰。前遇人乎。
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愠且来矣。媪曰。文殊大圣也。夫言之不听何。会闻即惊
悚。遽还翁所。扣颡陈悔曰。圣者之言敢不闻命乎。今且还矣。溪边媪彼何人。
斯叟曰。辩才天女也。言讫遂隐。乃还庵中。俄有天使齎诏征之。会知业已当受。
乃应诏赴阙。封为国师(僧传云。宪安王封为二朝王师号照咸通四年卒。与元圣
年代相示未知孰是)师之感老叟处。因名文殊岾。见女处曰阿尼岾。赞曰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三
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
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
山中。同学舆尸置右室中。虎啖尽遗骸。唯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
后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
静退以终。而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又高丽释波若入中国天台山。受
智者教。观以神异。间山中而灭。唐僧传亦有章颇多灵范。赞曰
 鹿尾传经倦一场  去年清诵倚云藏
 风前青史名流远  火后江莲舌带芳
  信忠挂冠
孝成王潜邸时。与贤士信忠围碁于宫庭柏树下。尝谓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树。
信忠兴拜。隔数月。王即位赏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树。树
忽黄悴。王怪使审之。得歌献之。大惊曰。万机鞅掌。几忘乎角弓。乃召之赐爵
禄。柏树乃苏。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尔屋支堕米 汝于多支行齐教因隐 仰顿隐面矣改衣
赐乎隐冬矣也 月罗理影支古理因渊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儿史沙
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乌隐第也 后句亡
由是宠现于两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与二友相约。挂冠
入南岳。再征不就。落发为沙门。为王创断俗寺居焉。愿终身立壑。以奉福大王。
王许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讹云小花里(按三和尚传有。
信忠奉圣寺。与此相混。然计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况神文与信忠乃宿
世之事。则非此信忠明矣。宜详之)又别记云。景德王代有直长李俊(高僧传作李
纯)早曾发愿。年至知命须出家创佛寺。天宝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创槽渊
小寺为大刹。名断俗寺。身亦削发。法名孔宏长老。住寺二十年乃卒。与前三国
史所载不同。两存之阙疑。赞曰
 功名未已鬓先霜  君宠虽多百岁忙
 隔岸有山频入梦  逝将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罗时有观机道成二圣师。不知何许人。同隐包山(乡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
机庵南岭。成处北穴。相去十许里。披云啸月。每相过从。成欲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