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员昼夜
常行华严神众礼忏。上件三十七员斋料衣费。以河西府道内八州之税充为四事之
资。代代君王不忘遵行幸矣
  溟州(古河西府也)五台山宝叱徒太子传记
新罗净神太子宝叱徒。与弟孝明太子。到河西府世献角干家一宿。翌日逾大岭。
各领一千人到省乌坪。累日游玩。太和元年八月五日。兄弟同隐入五台山。徒中
侍卫等推觅不得。并皆还国。兄太干见中台南下真如院[土*基]下山末青莲开。
其地结草庵而居。弟孝明见北台南山末青莲开。亦结草庵而居。兄弟二人礼念修
行。五台进敬礼拜。青在东台满月形山。观音真身一万常住。南台麒麟山。八大
菩萨为首。一万地藏菩萨常住。白方西台长岭山。无量寿如来为首。一万大势至
菩萨常住。黑掌北台相王山。释迦如来为首。五百大阿罗汉常住。黄处中台风炉
山。亦名地炉山。毗卢遮那为首。一万文殊常住。真如院地。文殊大圣每日寅朝
化现三十六形(三十六形见台山五万真身传)。两太子并礼拜。每日早朝汲于洞水。
煎茶供养。一万真身文殊。净神太子弟副君在新罗。争位诛灭。国人遣将军四人
到五台山。孝明太子前呼万岁。即是有五色云。自五台至新罗。七日七夜浮光。
国人寻光到五台。欲陪两太子还国。宝叱徒太子涕泣不归。陪孝明太子归国即位。
在位二十余年。神龙元年三月八日。始开真如院(云云)。宝叱徒太子常服于洞灵
水。肉身登空。到流沙江。入蔚珍大国掌天窟修道。还至五台神圣窟。五十年修
道(云云)。五台山是白头山大根脉。各台真身常住(云云)
  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
按寺中所传古记云。慈藏法师初至五台。欲睹真身。于山麓结茅而住。七日不见。
而到妙梵山创净岩寺。后有信孝居士者。或云幼童菩萨化身。家在公州。养母纯
孝。母非肉不食。士求肉出行山野。路见五鹤射之。有一鹤落一羽而去。士执其
羽遮眼而见。人人皆是畜生。故不得肉。而因割股肉进母。后乃出家。舍其家为
寺。今为孝家院。士自庆州界至河率。见人多是人形。因有居住之志。路见老妇。
问可住处。妇云。过西岭有北向洞可居。言讫不现。士知观音所教。因过省乌坪。
入慈藏初结茅处而住。俄有五比丘到云。汝之持来袈裟一幅今何在。士茫然。比
丘云。汝所执见人之羽是也。士乃出呈。比丘乃置羽于袈裟阙幅中相合。而非羽
乃布也。士与五比丘别。后方知是五类圣众化身也。此月精寺慈藏初结茅。次信
孝居士来住。次梵日门人信义头陀来。创庵而住。后有水多寺长老有缘来住。而
渐成大寺。寺之五类圣众九层石塔皆圣迹也。相地者云。国内名山。此地最胜。
佛法长兴之处云云
  南月山(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东南二十许里。金堂主弥勒尊像火光后记云。开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
重阿喰全忘诚。为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观肖里夫人。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弥勒一躯。
兼及恺元伊餐第恳诚小舍玄度师。姊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后妻阿好里。兼庶族
及漠一吉喰一幢萨喰聪敏。亡舍妹首肹置等。同营兹善。亡妣肖里夫人。古人成
之东海攸反边散也(古人成之以下文未详其意但存古文而已下同)弥陀佛火光后记
云。重阿喰金志全。曾以尚衣奉御。又执事侍郎年六十七。致仕闲居。奉为国主
大王。伊喰恺元。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亡弟。小舍梁诚。沙门玄度。亡妻古路
里。亡妹古巴里。又为妻阿好里等。舍甘山庄田建伽蓝。仍造石弥陀一躯。奉为
亡考仁章一吉于古人。成之东海攸反边散也(按帝系金恺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
恺元角干也乃丈熙之所生也诚志全乃仁章一吉于之子东海攸反恐法敏葬东海也)
  天龙寺
东都南山之南。有一峰屹起。俗云高位山。山之阳有寺。俚云高寺。或云天龙寺。
讨论三韩集云。鸡林土内有客水二条。逆水一条。其逆水客水二源。不镇天灾。
则致天龙覆没之灾。俗传云逆水者州之南马等乌村南流川是。又是水之源致大龙
寺。中国来使乐鹏龟来见云。破此寺则国亡无日矣。又相传云。昔有檀越。有二
女曰天
女龙女二亲为二女创寺因名之。境地异常。助道之场。罗季残破久矣。众生寺大
圣所乳崔殷諴之子承鲁。鲁生肃。肃生侍中齐颜。颜乃重修起废。仍置释迦万日
道场。受朝旨。兼有信书愿文留于寺。既卒。为护伽蓝神。颇著灵异。其信书略
曰。檀越内史侍郎同内史门下平章事柱国崔齐颜状。东京高位山天龙寺残破有年。
弟子特为圣寿天长民国安泰之愿。殿堂廊阁。房舍厨库。已来兴构毕。具石造泥
塑佛圣数躯。开置释迦万日道场。既为国修营。官家差定主人亦可。然当遆换交
代之时。道场僧众不得安心。侧观入田稠足寺院。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结。毗
瑟山道仙寺入田二十结。西京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