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阳郡百八十里。东南到长沙郡四百里。西南到卢溪郡沅陵县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阳郡石门县界一百里。东北到澧阳郡安乡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户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万九千一十七。
  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齐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为朗州;炀帝初州废,置武陵郡。大唐为朗州,或为武陵郡。领县二:
    武陵汉临沅、汉寿二县地。有沅水,至长沙,入洞庭湖。有纯纪陂,今名白马陂,隋开皇中有刺史乔难陀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
    龙阳吴时置。沅水入龙阳界,历凡洲,洲长二十里,即李衡种甘所。
  澧阳郡东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武陵郡龙阳县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卢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东北到江陵郡公安县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户一万六千一百九十,口八万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今理澧阳县。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兼治荆州。领郡八,理于此。吴分置天门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炀帝初为澧阳郡。大唐为澧州,或为澧阳郡。领县四:
    澧阳汉零阳县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慈利汉零阳县地。
    石门汉零阳县地。吴时置天门郡。有溇水。
    安乡汉孱陵县地,亦后汉汉寿县地。南朝置义阳郡。
  黔中郡东至澧阳郡二千里。南至义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宾郡六百五十里。东南到宁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义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户四万一百八十五,口二十万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州今理彭水县。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云,五溪蛮皆盘瓠子孙,自为统长,非巴子也。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晋、宋、齐亦然。后周武帝时,蛮帅以其地归附,遂置奉州,复改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炀帝初为黔安郡。大唐复为黔州,或为黔中郡。领县六:
    彭水汉酉阳县。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郡东至灵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义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东南到卢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义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东北到黔中郡黔江县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户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今理务川县。历代土地与黔中郡同。隋属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当牂牁之冲要,遂置务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或为宁夷郡。领县四:
    务川汉酉阳县地。
    宁夷
    思印思印,水名。
    思王
  卢溪郡东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阳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卢阳郡六百七十里。北至灵溪郡三百六十八里。东南到邵阳郡八百里。西南到卢阳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灵溪郡大乡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户四千一百五十,口二万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今理沅陵县。古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汉属长沙、武陵二郡地。后汉发南郡人入武溪,击诸蛮,不克。后马援至临沅而击破诸蛮,此其地也。后亦属武陵郡。晋、宋、齐并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炀帝初为沅陵郡。大唐为辰州,或为卢溪郡。领县五:
    沅陵汉下隽县也。有壶头山在东,武陵记云:「神仙多游集焉,后汉马援军渡处。」隽音字兖反。
    溆浦汉义陵县。
    辰溪汉曰辰阳县。即五溪之一。
    卢溪有武溪水。县西有武山,武陵记云:「高可万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盘瓠。」汉沅陵县地。
    麻阳
  卢阳郡东至卢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龙标郡渭溪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阳县界百五十里。北至当郡招喻县界五十里。东南到潭阳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阳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当郡常丰县水路二百里。东北到卢溪郡麻阳县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三百里。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