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官九千九百九十五。
  大唐一万八千八百五员。内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县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
      官品
  周官九命。
  汉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
  后汉自中二千石至斗食,凡十三等。
  魏秩次多因汉制,更置九品。
  晋、宋、齐并因之。
  梁因之,更置十八班,班多为贵。
  陈并因之。
  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阶,凡三十阶。
  北齐并因之。
  后周制九命,每命分为二,以正为上,凡十八命。
  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凡三十阶,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炀帝除上下阶,唯留正、从各九品。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从,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视流内自此始。
  大唐自流内以上,并因隋制。又置视正五品、视从七品,以署萨宝及正祓,谓之视流内。又置勋品九品,自诸卫录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勋品自齐梁即有之。
      设官沿革略举崇著者。其当部之官长,虽品秩下者,亦附此。
  黄帝:六相尧有十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
  少昊:司徒、前汉尝加大,后汉又加大。司马、项羽加大,汉以后曰大,后周又加大。司空、前汉加大,改御史大夫为之。后周又加大。司寇。后周有内司寇卿,后又加大。
  唐: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州牧。
  虞:太师、太保、纳言、隋及大唐尝改侍中为之。后稷、秩宗、士、共工、虞。
  夏:九卿。
  商:太宰、晋、宋、齐、梁、陈改太师为之。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司士、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方伯。
  周:太傅、少师、少保、冢宰、后周加大。宗伯、后周加大。内史、秦置内史,治京师,如诸郡守。后周有内史中丞大夫。隋改中书为内史监令。大唐亦尝以中书为内史。太仆正、至汉为太仆。梁为卿。大唐尝为司驭卿,又尝为司仆卿。大将军、自战国时楚置。前后左右将军。周末置。
  秦:太尉。左右丞相、丞相、后周末加大。相国。侍中、本丞相史,隋改为纳言,又改为侍内。大唐尝为纳言,或为左相,或为黄门监。黄门侍郎,后周纳言大夫。大唐为鸾台侍郎,又改为门下侍郎。散骑常侍。魏加侍郎,又加员外,又加通直。大唐分为左右。少府吏,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四人。汉置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后汉为五曹。至晋有六曹。尚书令、仆射、汉置左右。大唐尝改为左右匡政,或为左右丞相,武太后尝为文昌左右相。尚书丞。至汉置四人。后汉减二人,为左右丞。大唐尝为左右肃机。御史大夫、大唐尝为大司宪,武太后又尝改为肃政,又分为左右。奉常、汉改曰太常,后改曰奉常,又改为太常。后汉为奉常,自后为太常。梁谓之卿。大唐尝为奉常卿,又尝为司礼卿。郎中令、汉为光禄勋。后汉尝为郎中令。魏为光禄勋。梁除勋字,谓之卿。大唐尝为司宰卿,又尝为司膳卿,又为光禄卿。卫尉、汉尝为中大夫令。至梁,谓之卿。至大唐,尝为司卫卿。宗正、汉尝改为宗伯。至大唐,尝为司宗卿,又尝为司属卿。治粟内史、汉改曰大农令,又改曰大司农。后汉末为大农。魏为司农。至梁谓之卿。后魏又加大。大唐尝为司稼卿。主爵中尉、汉以右扶风代之。廷尉、二汉、梁、北齐为大理。梁谓之卿,徐代曰廷尉。大唐尝为详刑卿,又为大理卿。典客、汉改为大鸿胪,又尝曰大行。至梁,除大字,谓之卿。大唐为同文卿,又尝为司宾卿,又为鸿胪卿。典属国、少府、至梁谓之卿。大唐尝为内府监,亦尝为尚方监,又为少府监。将作少府、汉改为大匠。梁为大匠卿。隋为将作大监,又改为大匠。大唐亦尝为大匠,又尝为缮工监,又尝为营缮监,又为将作监。中尉。汉武更名执金吾。中书谒者令、仆射。至汉尝以宦者为之。魏为中书监令,专掌机务。隋为内史监令,寻改为内史,又改为内书,又为内史令。大唐复为中书令,尝为右相,又为内史,又为紫薇令。詹事、大唐尝改为端尹,又尝改为宫尹、少詹事,并为少尹。中庶子、庶子、晋改庶子为左右。隋罢中。大唐尝为左右中护。太子家令、大唐尝为宫府大夫。率更令、大唐尝为司更大夫。仆。大唐尝为御仆大夫。率内史、理京师,汉分为左右,又置京兆尹、左冯翊代之。郡守、汉改为太守。后魏每部置三太守。隋置通守。魏之二守,隋之通守,并佐贰。大中二大夫。大唐并为文散。
  汉:领尚书事、至后汉为录尚书事。三公曹尚书。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后汉改为吏曹,主选举,又为选部。魏为吏部。宋尝置两员。大唐尝改为司列太常伯,又尝为天官。中书侍郎、东晋尝为通事郎。隋为内史侍郎,又为内师侍郎。大唐为内史侍郎,又为中书侍郎,又为紫薇侍郎。御史中丞、后魏曰中尉。大唐改治书侍御史为之,尝为司宪大夫。光禄大夫、优宠者则加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