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二百五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今理临沂县。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琊郡。汉为东海、琅琊二郡地,后置琅琊国。魏晋亦置琅琊国。宋为琅琊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琊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琊郡。领县五:
    临沂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祝丘是也。又有汉开阳县及襄贲县故城在今县南。贲音肥。
    沂水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穆陵」。汉都阳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地南面险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古鲁费邑,后为季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为宰即此。
    新太汉蒙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具山、堂阜,今县东也。
    风俗
  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古扬州上今置郡府十二 县五十九
   广陵扬七县江都 江阳 海陵 高邮 六合 扬子 天长   淮阴楚五县山阳 盐城 盱眙 淮阴 安宜   锺离濠三县锺离 定远 招义   寿春寿五县寿春 安丰 霍丘 盛唐 霍山   永阳滁三县清流 全椒 永阳   历阳和三县历阳 乌江 含山   庐江庐五县合肥 慎 巢 庐江 舒城   同安舒五县怀宁 宿松 望江 太湖 桐城   蕲春蕲四县蕲春 黄梅 蕲水 广济   弋阳光五县定城 光山 固始 仙居 殷城   宣城宣十县宣城 当涂 泾 溧水 溧阳 南陵 绥安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池四县分宣州置郡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见蓄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南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厎,致也。筱簜既敷,筱,竹箭。簜,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于骄反。厥土涂泥。地泉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岛夷,海中之夷。卉服,絺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于江海,达于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谷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于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缙云、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于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汉之南海之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缙云、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后汉因之。理历阳。汉末移理寿春。刘繇又移理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理寿春。平吴,领郡十八,理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理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理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