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州今理白马县。其地得豕韦氏之国。豕韦氏,彭姓之国,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白翦封于彭。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晋末武帝作相,平慕容超之后,尽得河南之北境,镇守在此。后属后魏,亦为东郡。其城古滑台城,甚固。宋文帝遣将王玄谟攻围之二百余日,不拔。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左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姞,其讫反。胙音祚。
    灵昌汉南燕县。
    韦城古豕韦国。
    卫南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一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今理鄄城县。鄄音绢。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今濮阳县也。昆吾氏当夏后氏之代。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阴郡、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为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汉成阳县。郭缘生述征记曰:「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南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七十。
  济州今理卢县。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泰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碻磝津有城,故以为名。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云:「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先锋入河,平碻磝,守之。」后魏书,泰常八年,于此立济州中城。其外城,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后周武帝筑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碻,苦高反。磝,古老反,又磝音敖。茌音助淄反。领县五:
    卢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马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汉须昌县地。
    东阿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平,巨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
    长清汉卢县地。春秋时,齐石窌邑。窌音力又反。
  魏郡东至博平郡武水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一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去西京一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口六十万八千五百。
  魏州今理贵乡、元城二县。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魏。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二汉、魏、晋之魏郡,皆今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