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判某官事。知者,云知某官事。皆是诏除,而非正命。逮乎景龙,官纪大紊,复有「斜封无坐处」之诵兴焉。景龙中,有太平、安乐、长宁、宜城等诸公主及皇后陆氏妹郕国夫人、李氏妹崇国夫人并昭容上官氏与其母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陇西夫人赵氏,皆树用亲识,亦多猥滥。或出自臧获,或由于屠贩,多因赂货,累居荣秩,咸能别于侧门降墨敕斜封以授焉,故时人号为「斜封官」。时既政出多门,迁除甚众,自宰相至于内外员外官及左右台御史,多者则数踰十倍,皆无厅事可以处之,故时人谓之「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先天以来,始惩其弊。玄宗御极,宰相姚元崇、宋璟兼吏部尚书,大革奸滥,十去其九。时有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昭讽帝曰:「先朝所授斜封官,恩命已布,而姚元崇、宋璟等沮先帝之明,归怨陛下,道路谤讟,天下称冤。奈何与万人为仇敌,恐有非常之变。」上以为然,乃下诏曰:「诸缘斜封、别敕授官,先令停任,宜并量材叙用。」监察御史柳泽又上疏,极言不可:「其斜封官得免罪戾,已沐恩私。旬月之内,频烦降旨,前敕令至冬处分,后敕又令替人却停,将何以止奸邪?将何以惩风俗?」至开元二十五年,刊定职次,着为格令。此格皆武德、贞观之旧制,永徽初已详定之,至开元二十五年再删定焉。至二十八年,又省文武六品以下官三百余员及诸流外、番官等。盖尚书省以统会众务,举持绳目。门下省以侍从献替,规驳非宜。中书省以献纳制册,敷扬宣劳。秘书省以监录图书。殿中省以供修膳服。内侍省以承旨奉引。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凡六省。御史台以肃清僚庶。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五监少府、将作、国子、军器、都水为五监。以分理群司。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六军。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为十六卫。以严其禁御。一詹事府、二春坊、有左右春坊,又有内坊,掌阁内诸事。三寺、家令寺、率更寺、太仆寺。十率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侍,凡十率府。俾乂储宫。牧守督护,分临畿服,京府置牧,余府州置都督、都护、太守。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青苗、营田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其转运以下诸使,无适所治,废置不常,故不别列于篇。自六品以下,率由选曹,居官者以五岁为限。于是百司具举,庶绩咸理,亦一代之制焉。一岁为一考,四考有替则为满。若无替,则五考而罢。六品以下,吏部注拟,谓之旨授。五品以上,则皆敕除。自至德之后,天下多难,甄才录效,制敕特拜,繁于吏部,于是兼试、员外郎,倍多正员。至广德以来,乃立制限,州县员外,兼试等官,各有定额。并云:额内溢于限者,不得视职。其有身带京官冗职,资名清美,兼州县职者,云占阙焉,即如正员之例。官以三考而代,无替四考而罢,由是官有常序焉。
  第一 历代官制总序 要略
  第二 三老五更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第三 宰相并官属
     门下省
      侍中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起居 补阙 拾遗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馆校书
     中书省
      中书令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贤学士 史官 主书
  第四 尚书上
     尚书省并总论尚书 录尚书 尚书令 仆射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员外郎附
     历代尚书八座附 历代郎官 历代都事主事令史 行台省
  第五 尚书下
     吏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司封郎中、员外郎 司勋郎中、员外郎 考功郎中、员外郎
     户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度支郎中、员外郎 金部郎中、员外郎 仓部郎中、员外郎
     礼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祠部郎中、员外郎 膳部郎中、员外郎 主客郎中、员外郎
     兵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职方郎中、员外郎 驾部郎中、员外郎 库部郎中、员外郎
     刑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都官郎中、员外郎 比部郎中、员外郎 司门郎中、员外郎
     工部尚书侍郎 郎中、员外郎 屯田郎中、员外郎 虞部郎中、员外郎 水部郎中、员外郎
  第六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主簿
  第七 诸卿上
     总论诸卿少卿附
     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太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 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太公庙署
     光禄卿丞 主簿 太宫署 珍羞署 良酝署 掌醢署
     卫尉卿丞 主簿 武库署 武器署 守宫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