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上党郡屯留县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上党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万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今理沁源县。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汉谷远县,后魏改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绵上
  大宁郡东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黄河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东京八百八十里。户一万九千二百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今理隰川县。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领县六:
    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大宁汉北屈县地。
    石楼有石楼山。汉土军县,后魏吐京郡。
    永和汉狐讘县。后周临河郡。讘,章涉反。
    温泉
    蒲汉蒲子县地。
  文城郡东至平阳郡二百十里。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宁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宁郡二百里。东南到绛郡三百里。西南到冯翊郡韩城县界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九十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口六万六千三十。
  慈州今理吉昌县。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城郡。大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领县五:
    吉昌汉北屈县。左传曰,晋有「屈产之乘」。此有骏马。有壶口山。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处。
    仵城汉北屈县地。后魏仵城郡。
    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地。
    吕香汉临汾县地。
    昌宁汉临汾县地。后魏内阳郡。
  西河郡东至上党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东南到阳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宁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楼烦郡,中间有界相隔,山谷险隘。东北到太原府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六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八千五十,口三十二万六千二百八十。
  汾州今理隰城县。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领县五:
    隰城汉兹氏县。今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
    介休有绵上山、介之推祠。汉旧县也。昭余祁,俗名邬城泊,职方并州之薮。
    灵石有介山。汉介休县地。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孝义汉中阳县。
    平遥
  太原府东至赵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乐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八百八十五里。户十二万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万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今理晋阳、太原二县。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虖池、呕夷,虖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畤县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虖音呼。池音驼。曰涞、易。涞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谷宜五种。」秦兼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理于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理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