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质,重舆,左青龙,右白虎,金凤翅,画文乌兽,黄屋左纛,金凤一在轼前,十二銮在衡,正辂銮数皆准此。副辂及耕根车则八。二铃在轼,龙辀前设障尘,青盖黄里,绣饰,博山镜子,树羽,轮皆朱斑重牙。左建旗十有二斿,斿画升龙,其长曳地。右载闟戟,长四尺,广三尺,黻文。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緌。驾苍龙,金鋄方釳,插翟尾五焦,镂钖,鞶缨十有二就。祭祀、纳后则供之。金辂,赤质,余同玉辂,驾赤骝,飨射、祀还、饮至则供之。象辂,黄质,余同金辂,驾黄骝,行道则供之。革辂,白质,鞔以革,余同象辂,驾白骆,巡狩、临兵事则供之。木辂,黑质,漆之,余同革辂,驾黑骝,田猎则供之。旌旗鞶缨及盖,皆从辂色。其盖文里俱用黄。其镂钖,五辂并同其饰。武德初着令,天子銮辂,玉金象革木五等,属车十乘,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贞观元年十一月,始加黄钺车、豹尾车,通为十二乘也,以为仪仗之用。大驾行幸,则分前后,施于卤簿之内。若大陈设行,则分左右,施于仪仗之中。高祖、太宗大礼则乘辂。高宗不喜乘辂,每有大礼则御辇。至武太后,以为常。玄宗以辇不中礼,废而不用。开元十一年冬,祀南郊,乘辂而往,礼毕骑还。自是行幸郊祀,皆骑于仪仗之内。其五辂腰舆,陈于卤簿而已。
    副车五牛旗轝附○
秦 汉 魏 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隋 大唐
  秦平天下,以诸侯所乘之车为副。
  汉制,安车、立车各五乘,为乘舆副车。轮皆朱斑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筩,鸾雀立衡,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旗,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驾六马,象镳镂钖,金鋄方釳,插翟尾,朱兼樊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牦牛尾为之,在左騑马轭上,大如斗。其马各如方色。自马者,朱其髦尾为朱鬣云。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应劭汉官卤簿图曰:「乘舆大驾则御凤凰车,以金根为副。」
  魏因汉制,五时副车,置髦头云罕。
  晋制,五安车,五立车,合十乘,名五时车,俗谓五帝车。建旗十二斿,各如车色。立车则正竖其旗,安车则斜注。驾马不易汉制。左右騑骖,金鋄镂钖,黄屋左纛,如金根之制,行则从后。
  东晋过江,副车遗缺,有事权以马车代之,建旗其上。其后制五色木牛,象五时车,竖旗于牛背,行则使人舆之。牛之为义,盖取负重致远而安稳。旗常缠而不舒,所谓德车结旌。唯天子亲戎,五旗舒旆。所谓武车绥旌。
  宋因晋,而无副车。
  齐王俭议,宜用金辂九旒。时乘黄无副,借用五辂,大朝临轩,权列三辂。今衣书车十二乘,榆毂轮,簟子壁,绿油衣,箱外绿纱萌,油幢络,通幰,竿刺代栋梁,柮檽真形龙牵,支子花,辕头后伏神执承幄沓,金涂铰具。音次。古副车之象也,亦曰五时副车。青萌车是谓他合反幰车。
  梁依晋制,五牛旗车,左青赤,右白黑,黄居其中,象古之五时副车也。复制衣书车,一曰副车。
  陈因旧制,五时副车,饰同五辂,并驾六马。
  隋因陈制,五时副车,色及旗章,一同正辂,唯降二等,驾用四马。
  大唐之制,副辂五乘,大驾行幸,皆次于五辂后为副。又五牛旗轝五,黄牛旗处内,赤青在左,白黑在右,各八人执,左右威卫队正各一人检校。大驾卤簿,在小轝后。
    戎车周 汉 魏 晋 宋 齐 梁 后周 隋
  周巾车氏「革辂即戎」,车仆掌戎辂之萃,音倅。广古旷反车之萃,阙车之萃,苹车之萃,轻音罄车之萃。萃犹副也。此五者,兵车,所谓五戎也。戎辂,王在军所乘也。广车,横陈之车也。阙车,所用补阙之车也。苹犹屏也,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孙子八陈,有苹车之陈。
  汉因周,有轻车,朱轮舆,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音福辙弩箙。置弩于轼上,驾两马也。藏于武库。大驾出,次属车,在卤簿中。孙子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也。戎车,其饰如耕车,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翳,冑甲弩之箙。通俗文曰:「箭箙谓之步叉。」
  魏景初改正朔,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旗。泰始中,并建赤旗。
  晋制,轻车,驾二马,古之战车也。前后二十乘,分居左右。舆轮洞朱,建矛戟麾幢,置弩于轼上。大驾出,射声校尉、司马、吏士载,以次属车后。
  宋依汉制,戎车建矛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于轼上。轻车之制,因汉不易,以武刚车为殿。
  齐梁以下,及后周与隋,或并用之。
    猎车蹋兽车闟戟车附○周 汉 魏 晋 宋
  周谓之奇车。曲礼曰:「国君不乘奇车。」注云:「猎车也。」巾车氏「木辂以田」。
  汉制,其饰如安车,重辋缦轮,缪龙绕之。一曰闟猪车,亲校猎乘之。
  魏因汉制,改名蹋兽车。
  晋因魏制,一名闟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