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后置三十人。汉官曰:「光武中兴置。」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亦有之,大唐又置之。
  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大唐因之。
  朝请大夫,隋置散官,取汉将军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之义。大唐因之。龙朔制,诸王众子封郡公者,出身从五品上叙。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正议以下,今并为文散官。
  朝议郎、承议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显庆五年八月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叙。
  通议郎,隋置散官。隋文帝于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至炀帝皆罢。大唐改通议为奉议郎。显庆制,县公出身从六品上叙。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盖采晋宋以来诸官皆有通直,谓官高下而通为宿直者也,因此为名。大唐因之。
  朝请郎,隋置散官。盖采晋、宋、齐、梁、陈并有奉朝请员为名。大唐因之。显庆制,侯出身正七品上叙。
  宣德郎、朝散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显庆制,伯出身正七品下叙,子出身从七品上叙。
  游骑尉,隋置散官。大唐改为宣义郎。盖取梁宣义将军之名。显庆制,男出身从七品下叙。
  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并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承务郎,大唐置,盖因隋尚书省二十四司承务郎之名也。
  儒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大唐因之。
  登仕郎,大唐置。
  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征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大唐因之。
  将仕郎,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朝议郎以下,今并为文散官。其散官,自五品依本品衣服而无禄俸,不朝会。自六品以下,黄衣执笏,于尚书省分番上下。两番以上,即便随番许拣,通时务者始得参选。武德令:职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阶不至者为兼,职事卑者不解散官。贞观十一年改令,以职事高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官阶相当,无行无守。其子孙用荫,皆依散官。其后类例纷错,难可悉举。干封元年正月制,内外官九品以上加一阶,七品以上加二阶,八品以下更加勋转。干封以前未有泛阶,应入三品,皆以恩旧特拜。入五品者多因选叙,计阶至朝散大夫以上,奏取进止。每年量多少进叙,余依本品授官。若满三计至,即一切听入。干封以后,始有泛阶入五品、三品。
    武散官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光武中兴,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苍为骠骑辅政,开东合,延英雄。及苍归国,有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褒美之。数年复罢。其官属附见大将军后。魏、晋、齐并有之。梁杂号中亦有。陈后主以萧摩诃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加左光禄大夫,特开黄合,施行马,听事寝堂置鸱尾,如三公制。后魏初,加大则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则在都督中外诸军下。后周亦有之。隋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将军各二人。十七年,颁铜兽符于骠骑、车骑府。炀帝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大唐复改为车骑、骠骑,其制如开皇而益复微矣。故武德元年诏,以军头为骠骑将军,军副为车骑将军。又诏太子诸率府,各置骠骑将军五员,车骑将军十员。后皆省之。显庆元年,乃复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
      辅国将军
  后汉献帝置辅国将军,以伏完为之。晋王浚平吴后,拜辅国大将军。有司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宋明帝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将军,后废帝昱元徽二年复故。梁、后魏、后周、隋并有之。大唐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
      镇军将军以下
  镇军大将军,魏置,文帝以陈群为之。晋则杨骏、胡奋并领镇军将军。齐、后周、隋亦有之。大唐因之。
  冠军将军,魏置,以文钦为之。盖因史记楚义帝以宋义为卿子冠军、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军封冠军侯之义也。晋亦有之。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历代并有。隋文帝置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武官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将军为散号官。至炀帝时,定令罢之。大唐因之。
  云麾将军,梁置杂号。陈及大唐并有之。
  忠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大唐因之。
  壮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大唐因之。
  宣威将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