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还家,及期而至。又,安成康王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有疾,百姓商贾咸为请命。既薨,四州人裂裳为白帽,哀哭送迎。又,夏侯亶字世龙,弟夔字季龙,并任荆河州刺史。州人歌曰:「我之有州,任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
  后魏天赐二年,又制,诸州置三刺史,皇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士也。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孝文太和中,次职令。具官品篇。上党王天穆世袭并州刺史。又,李崇为并州,州旧多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则击之,俄顷之闲,声布百里,遂多擒获。诸州鼓楼自崇始。自后魏、北齐,则司州曰牧。而北齐制州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州至下下州凡九等。
  后周则雍州曰牧。而制刺史初除,奉辞之日,备列卤簿。凡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以此为常。及苏绰为六条之制,初文帝秉魏政,令百官诵习,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六条之制,其略曰:其一先治心,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见理不明,是以治民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静帝大象元年,诏总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节,余悉罢之。
  隋雍州置牧。余州并置刺史,亦同北齐九等之制。总管刺史加使持节。至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后虽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理一郡而已,非旧刺史之职。按魏置使持节,宠奉使官之任。隋氏废郡,而以刺史牧人,既非使官,则合罢持节之称。其时制置,不以名实相副为意,仍旧存之。后改为太守,亦复不省,所以使持节之名,及于边远小郡,乃不征典故之失。刺史、县令,三年一迁。诸有兵处,则刺史带军事以统之。炀帝乃别置都尉领兵,兵不属郡。十四年,改九等州县为上、中、中下、下,凡四等。刘仁恩为毛州刺史,治绩号天下第一,擢拜刑部尚书。炀帝大业初,复罢州置郡。为司隶台,大夫一人巡察畿内,又有司隶刺史,房彦谦尝为之。其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亦有六条之制,与汉六条不同。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月入奏。
  大唐武德元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至神龙二年二月,分天下为十道,置巡察使二十人,一道二人。以左右台及内外官五品以下坚明清劲者为之。兼按郡县,再期而代。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二十二年,改置采访处置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仍各置印。天宝九年三月敕:「本置采访使,令举大纲,若大小必由,是一人兼理数郡。自今以后,采访使但访察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治于所部之大郡。至德之后,改采访使为观察,观察皆并领都团练使。其僚属随事增置。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区域为制。诸道增减不恒,使名沿革不一,举其职例,则皆古之刺史云。
    总论州佐别驾 治中 主簿 功曹书佐 部郡国从事 典郡书佐 祭酒从事 中正
  州之佐吏,汉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曹、簿曹从事史,主钱谷簿书。兵曹、兵曹从事史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马。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等官。又有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皆州自辟除,通为百石。又后汉书或云秩六百石。职与司隶官属同,唯无都官从事。汉魏之际,复增祭酒、文学从事员。晋又有武猛从事员。其州边远有山险寇贼者,置弓马从事五十人。历代职员,互相因袭,虽小有更易,而大抵不异。自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州官理民,别驾、治中以下是。府官理戎。长史、司马等官是。后魏旧以州牧亲人,班九条之制,使前政选吏,以待后人。献文帝革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择,以为选官,若简任失所,以罔上论。自孝明孝昌以后,四方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僚佐,颇为烦扰。高隆之乃表请,自非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北齐上上州刺史属官佐吏合三百九十三人,以下州递减十人。其州郡佐吏,皆州府辟除。及后主失政,赐诸佞幸卖官,分州郡,下逮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后周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州吏并牧守自置。至隋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则州府之吏变为郡官矣。大唐无州府之名,而有采访使及节度使。节度使说在都督篇。采访使有判官二人,分判尚书六行事及州县簿书。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职如节度使之随军。推官一人,推鞫狱讼。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奉报者称摄。其节度、防御等使寮佐辟奏之例,亦如之。今举州之旧职,以列于左。旧职谓隋以前官职。
  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一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历代皆有。后汉周景为荆河州,辟陈蕃为别驾,蕃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不复更辟,蕃惶恐起视职。袁绍领冀州,以审配为别驾,委以腹心,并总幕府。绍又以田丰为别驾,丰劝迎天子,绍不纳。及败,曰:「吾惭田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