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门下坊,中庶子四人领之;典书坊,庶子四人领之。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统门下、典书二坊事。刘行本为左庶子,卒后而太子勇废。文帝曰:「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大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龙朔二年,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咸亨初复旧。左拟侍中而右拟中书令。贞观中,诏曰:「太子与百官书疏,未有制式。近代以来,例皆名目,无以别贵贱。今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并宜称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撰谏苑二十卷,以进于太子。太子名承干。中允、司议郎,司经、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局郎丞,崇文馆,并属左春坊。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并属右春坊。其谕德、赞善亦左右分隶焉。
  中允:后汉太子官属有之,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朝请问起居。其后无闻。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大唐贞观初,改太子中舍人为中允,置二员。其后复置中舍人。龙朔二年,又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咸亨元年,复为中允,而左赞善仍置焉。中允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阙,则监封题。职拟黄门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允。太子逊位而官复旧。
  司议郎:大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于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龙朔中分为左右,以左司议郎替司议郎,以右司议郎替舍人。咸亨初复旧。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分判坊事,职拟给事中。
  中舍人: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晋陆云为中舍人。凡奏事文书皆综典之,监和尝药,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宋亦四人。齐有一人。梁时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陈因之。后魏、北齐并有之。隋曰内舍人,四员,属门下坊。炀帝减二人。大唐中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坊事,拟中书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舍人。太子逊位而官复旧。或谓之太子中书舍人。孝和实录曰:「王友贞,太子中书舍人。」
  舍人:秦官也。汉因之,比郎中,选良家子孙。晁错、郑当时并为太子舍人。后汉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属少府。魏因之。晋有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侍郎,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妃出则次直从。晋王衍以名门超为太子舍人。又乐广、潘岳、顾荣、夏侯湛并为之。元帝大兴元年,以太子舅虞胤为舍人,太子奏曰:「舅甥宜崇敬,不欲降舅氏之亲为侍臣。」诏乃转胤为常侍。山公启事曰:「太子舍人夏侯湛有盛才而不长理人,有益台阁。」宋有四人。齐有一人。梁有十六人,掌文记。梁刘杳字士深,为舍人。及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住者,敕特留杳焉。陈因梁制。后魏亦有之。北齐典书坊置二十人。隋典书坊有八人。炀帝改为管记舍人,减四员。大唐复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分判坊事。龙朔二年,改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复旧。
  通事舍人: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内典书通事舍人二人,掌宣传令旨,内外启奏。梁亦有之。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至隋亦有之。炀帝改为宣令舍人,八员。大唐复为通事舍人,亦有八员,掌引导辞见,承令劳问。
  左右谕德:龙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员,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
  左右赞善大夫:龙朔二年初置左赞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赞善大夫,替中舍人。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复旧,而赞善大夫别自为官,左右各五人,皆掌侍从翊赞,比谏议大夫。
  崇文馆学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观,以王肃为祭酒。其后无闻。贞观中,置崇贤馆,有学士、直学士员,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属左春坊。龙朔二年,改司经局为桂坊,管崇贤馆,而罢隶左春坊,兼置文学四员、司直二员。司直正七品上,职为东宫之宪司。府门北向,以象御史台也。其后省桂坊。而崇贤又属左春坊。后沛王贤为皇太子,避其名改为崇文馆,其学士例与弘文馆同。
  洗马:秦官,汉亦曰先马。如淳曰:「前驱也。」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又汉书:「汲黯及姊子司马安并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后汉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汉选郎中补。安帝时,太子谒庙,洗马高山冠。非乘从时,着小冠。魏因之。晋有八人,职如谒者,准秘书郎。进贤一梁冠,黑介帻,绛朝服。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余与后汉同。晋江统为洗马,太子颇好游宴,或阙朝侍,统以五事谏之。又陆机、邓攸、傅咸并为洗马,又卫玠为洗马。宋与晋同。齐置一人。梁有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为清选,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位视通直郎。梁庾于陵拜洗马,舍人如故。旧事,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