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方」。隋书食货志、册府元龟卷四九五作「坊」,是。
「内职事官一品以下逮于羽林虎贲」。刊本「内」讹「户」,据隋志改。「虎」沿唐讳作「武」,今改。后同。
  锦按:各本及隋书食货志均作「户」,户字不误,属上「代迁」为读,考证所据隋志系误本。「职」应改「执」,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及隋志均作「执」。唐讳不宜改。
「一品以下至庶人六十人」。刊本「下」讹「上」,据隋志改。
  锦按:摘句与正文不合,「一品」应作「八品」。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均讹「上」。王吴本作「下」,与隋书食货志、册府元龟卷四九五合。
「亦既无田即便逃走」。刊本「便」讹「使」,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使」。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及册府元龟卷四九五均作「便」。
「隋文帝令自诸生以下皆给永业田多者至百顷少者三十顷」。案:「三十顷」隋志「四十顷」。
  锦按:摘句有误,「诸生」应作「诸王」。「三十顷」应据隋书食货志改作「四十亩」。考证云隋志作「四十顷」,误。
「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案:别本「五顷」下有「每品以五十亩为差」八字。
  锦按:各本皆无「每品以五十亩为差」八字,隋书食货志有。
「黄小中丁男子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妇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案:「男子」一本作「男女」。
  锦按:作「男女」是。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及册府元龟卷四九五均作「男女」。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作「男子」。
「史起为令民仆歌之曰终古舄卤兮生稻粱」注「谓咸卤之地」。刊本脱「卤」字,据别本增。
  锦按:摘句有误,应作「史起为邺令民歌之曰」。北宋本亦「咸」下脱「卤」。此采自汉书沟洫志师古注,应有「卤」。
「杜元凯上疏曰今者水灾东南特剧非但五谷不收居积并损」。案:「积」晋志作「业」。又「既以水为田当恃鱼菜螺蚌」。案:「田」晋志作「困」。
  锦按:殿本、局本讹「积」。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业」,与晋书食货志合。各本皆作「田」。
「遵县领应佃二千六百口可谓至少而犹患地狭不足肆力此皆水之为害也」。刊本「犹」讹「无」。又「都督度支方复执异非所见之难直以不同害理也」。刊本脱「同」字,并据晋志改增。又「长史二千石躬先劝戒」。案:晋志「戒」作「功」。
  锦按:各本均讹「无」脱「同」,应据晋书食货志改补。「戒」应改「功」。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功」,与晋书食货志合。北宋本、明抄本作「切」,显系「功」之形讹。
「后魏刁雍上表曰臣请于河西高渠之北平地凿渠」。刊本脱「地」字。又「即循高渠而北」。刊本「循」讹「修」,并据魏志增改。
  锦按:各本均脱「地」,应据魏书刁雍传、册府元龟卷四九七补。各本均作「修」。「修」字未必非。「循」「修」每混用。如魏出帝元修,或作「元循」。
    卷三食货三
「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刊本「明」讹「名」,据别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明」,殿本、局本讹「名」。
「人各有桑土之怀下役之虑斯诚并兼之所执而非通理之笃论也」。刊本「诚」讹「成」,据晋书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讹「成」。明抄本作「诚」,与晋书范宁传合。
「乐毅宦燕见褒良史」。案:「宦」晋书作「官」。
  锦按:各本均作「逭」,晋书范宁传作「宦」,应据改。考证谓通典作「宦」,晋书作「官」,并误。
「属役无漏流亡不归」。「漏」,据南齐书作「满」。  锦按:各本均讹「漏」。应据南齐书虞玩之传改「满」。
    卷四食货四
「元凤四年出口赋」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刊本「三」俱讹「二」,据汉注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三」俱讹「二」。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两「三」俱不误,与汉书昭帝纪如淳注合。「汉注」应作「汉书注」。
    卷五食货五
「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刊本脱「及」字,据隋书食货志增。
  锦按:各本均脱「及」,「轝」并讹「举」,应据隋书食货志补改。考证漏校「举」字。
「殿中虎贲持锥斧」。刊本「锥」误「雄」,据隋志改。
  锦按:隋书食货志作「椎」,是。考证讹作「锥」。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讹作「推」。殿本、局本讹「雄」。
「租米五石」。案:隋志此下有「禄米二石」四字。又「丁女并半之」。案:隋志此下有「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二字。
  锦按:各本均脱「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