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内东门贺太皇太后。从之。

  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故事,嘉祐末,英宗请慈圣同听政,五月同御内东门小殿垂帘,至七月十三日英宗间日御前后殿,辅臣奏事,退诣内东门帘前覆奏。又故事,唯慈圣不立生辰节名,不遣使契丹;若天圣、元丰则御殿垂帘,立生辰节名,遣使与契丹往还及避家讳等。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祐故事。」蔡卞曰:「天圣、元丰与今日皆遗制处分,非嘉祐比。」布曰:「今日之事,虽载遗制,实出自德音,又皆长君,正与嘉祐事相似。」有旨:依嘉祐、治平故事。布语同列曰:「奏事先太后,次覆奏皇帝,如今日所得旨。」遂为定式矣。寻以哲宗灵驾发引,太后手书罢同听断焉。

  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贺仪。《政和新仪》:前一日,有司于东门外量地之宜,设三公以下文武群官等次如常仪;典仪设皇太子答拜褥位于阶下,南向,又设文武群官版位于门之外。其日,礼直官、舍人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群臣以次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舍人引左庶子诣皇太子前,跪请内严;少顷,又言外备。内侍褰帘,皇太子常服出次,左右侍卫如常仪。皇太子降阶诣南向褥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曰「再拜」,三公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班首少前称贺云:「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长至」

  ,景福维新。伏惟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贺讫,少退,复位。左庶子前,承命诣群臣前答云:「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长至」

  ,与公等均庆。」典仪曰「再拜」,班首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讫,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内侍引皇太子升阶,还次,降帘,侍卫如常仪。

  少顷,礼直官、舍人引知枢密院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内侍引皇太子降阶,诣南向褥位,枢密以下参贺如上仪。讫,退。次引师、傅、保、宾客以下入,就位,参贺如上仪。师、傅、保以下以次出。

  内侍引皇太子升坐,礼直官引文武宫官入,就位,重行北向立,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左庶子少前,跪言:「具官某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长至」,伏惟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俯伏,兴,复位。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分东西序立。左庶子少前,跪言礼毕。左右近侍降帘,皇太子降坐,宫官退,左右侍卫以次出。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至道元年,有司言:「百官见皇太子,自两省五品、尚书省御史台四品、诸司三品以上皆答拜,余悉受拜。宫官自左右庶子以下,悉用参见之仪。其宴会位在王公上。」

  与师、傅、保相见。《政和新仪》:前一日,所司设师、傅、保以下次与宫门外道,西南向;设轩架之乐于殿庭,近南,北向。其日质明,诸卫率各勒所部屯门列仗,典谒设皇太子位于殿东阶下西向,设师、傅、保位,于殿西阶之西,三少位于傅、保之南稍却,俱东向北上。师、傅、保以下俱朝服至宫门,通事舍人引就次,左庶子请内严。通事舍人引师、傅、保立于正殿门之西,三少在其南稍却,俱东向北上。左庶子言外备,诸侍奉之官各服其器服,俱诣阁奉迎。皇太子朝服以出,左右侍卫如常仪,轩架作《翼安》之乐,至东阶下西向立,乐止。通事舍人引师、傅、保及三少入,就位,轩架作《正安》之乐,至位乐止。皇太子再拜,师、傅、保以下答拜若三少特见,则三少先拜

  。通事舍人引师、傅、保以下出,轩架《正安之乐》作,出门,乐止。左庶子前跪称:「左庶子某言,礼毕。」皇太子入,左右侍卫及乐作如来仪。
 
 



 

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宾礼三)
 
  ○朝仪班序百官转对百官相见仪制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太子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太子左右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下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大理正,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